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爱国精神又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红军小学要利用好红色资源,以一种智慧点燃另一种智慧,让每个孩子保持“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这也是当下学校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和担当。
四川省通江县李先念红军小学毗邻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紧挨最大的石刻标语“赤化全川”等红色遗迹。在新时代如何运用好这些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文化?怎样赓续红色血脉,让爱国情怀投射到办学愿景中?围绕这个课题,学校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路径。
红色课堂融合爱国情怀。课堂是传承红色文化,厚植爱国情怀的重要阵地,也是“小课堂”辐射“大思政”的重要平台。首先,课前唱红色歌曲,让红色旋律回荡在校园,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其次,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让爱国教育与课堂知识深度融合,既让学生接受书本知识,又对爱国情怀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延展新的思想高度;再次,利用校本读物《红色诗词》《红色故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诗词中回忆红色的峥嵘岁月,在故事中感受英雄人物的豪迈与坚强;最后,利用班队课,通过课本剧、小品等形式进行爱国教育,甚至把课堂搬到烈士陵园,讲述墓碑的英雄故事,引导学生在“尚德之光”的照耀下明礼修身,筑牢信仰之基。
红色活动浸润爱国情怀。让活动真正“活”起来,不断提高实效性和教育性。一是寻访红色遗迹和红色人物,带领学生寻访战斗遗址等红色革命遗迹,参观红军历史纪念馆,邀请老红军和陵园守墓人为学生上“红”课,讲述曾经的战斗场景和英雄故事;二是重走红军路,学校连续13年在清明节之际组织学生徒步到王坪烈士陵园祭扫,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又滋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三是制作红色手工作品,指导学生以红色为主题进行捏制泥塑、打草鞋等艺术创作,亲手制作进而感受红军精神的灵魂精髓,体会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四是创办红色校报《红云崖》,主要刊载红色人物和师生文章,两年来已刊印13期,发行近两万份,推荐58名学生的70余篇文章在《教育导报》《少年百科知识报》发表;五是品尝红色忆苦餐,学校连续8年组织师生每月吃一次红军餐,通过品尝玉米窝头、清汤素菜、冻土豆等食物,让他们体验红军生活的艰辛和酸苦;六是培养红色小导游,组建红色小导游社团,在节假日为游客义务讲解红军英烈的故事,截至目前,与川陕苏区纪念馆联合培训小导游300多名,为2万余名游客义务提供解说;七是体验军营生活,组织学生到雷达部队,通过叠被褥、观格斗操、听国防讲座等活动,感受国防力量的强大,进而增强立志报国的决心。
家校结合培育爱国情怀。家庭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场所。为了把爱国主义教育深度融合,学校还利用“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学生把红色文化带回家,与家长一起观看红色电影,阅读红色书籍,编创红色手抄报,朗诵红色诗词,讲红色故事等,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家庭中形成浓郁的氛围。同时,家长还引导孩子一起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让他们感受到祖国的进步和变化,从而进一步培养爱国情怀。
总之,红色文化滋养下的爱国情怀,要不断挖掘内涵,拓展外延,坚持用实际行动去践行。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03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