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因为工作原因我开展了关于乡村教育方面的研究,对农民进行访谈时,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孩子没特殊情况,老师不找家长”“一般不联系老师,孩子有问题老师会联系我们”“老师说不用管,孩子有事我就主动联系你”……这些声音透露出当下我国部分乡村教师“无根”的生存状态。他们与农民保持距离,未能深入并扎根民间,成为飘摇于农村社会的“无根之草”。乡村教师与农民之间缺少“上下联动”,既错失了浸润乡土教育文化传统并从中汲取养分的机会,也无法完成启农民之“教育自觉”、促农民之教育“主体责任意识”生成的任务。这样一来,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便无法续接于“传统”根脉之中,而只能在乡村地方文化之外“另起炉灶”。于是,各种改革方案和措施与农民需求相错位,缺少实践的力量,结果往往与改革的“初心”背道而驰。
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大师级人物——梁漱溟,曾坚信“社会的生路要在乡村求,知识分子的生路也要在乡村求”,知识分子与农民的“上下接气”是解决中国乡村问题的关键。同样,乡村教师的“生路”也需要“在乡村求”,与农民“上下接气”是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深入民间,与农民“联手”,乡村教师才可能为乡村孩子创建高质量的教育环境。只有亲历农村社会的“摸爬滚打”,他们才能够走出一条富有“乡土文化”根基和韵味的专业成长之道,彰显其独具特色的专业素养。
在传统意义上,农民常常被误认为是不具教育观念的群体,而由于接受过系统的师范训练或者职后的专业培训,乡村教师被视为拥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育权威,也是农村社会中的文化精英。然而,这种观念在性质上是“非农”的,与农民对教育的理解逻辑不尽相同。乡村教师和农民不“同心”,便会出现“沟通不畅”、难以“上下接气”的状况。反言之,乡村教师只有深入民间,抓住农民的心,与他们“心灵相通”,才能实现与农民的结合,实现“上下接气”。具体而言,乡村教师需要把乡村儿童的教育福祉放在心中,把农民的教育与生活之“难”放在心上,这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农民甘苦化的心”。有了此心,乡村教师才能走入农民生活,找到农民在子女教育中的“难处”,帮助和引导他们去解决问题,使现代教育观念“农民化”为“可用”的知识。拥有“农民甘苦化的心”,乡村教师才能理解农民生活的“难处”,将学校要求转换为农民“能行”的教育措施。总而言之,只有实现自身的“农民化”,他们才能“化农民”,使农民参与到教育中来,实现“上层动力与下层动力”的“联动”。
不过,乡村教师和农民的“上下接气”并非单向的“化农民”,乡村教师还需要诚心地向农民学习。访谈过程中,农民在话语间会不时流露出农耕文明中的教育智慧。例如,在“忧患意识”的观照下,他们坚信“学而不用不浪费、用而要学不可能”,将教育作为个体获得力量以应对不确定性的途径;在“天人合一”的视野下,他们认为学习要“靠自己”,父母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这是尊重孩子天性的农人表述;在“伦理本位”的原则下,他们认为孩子可以“不成才”,但要“成人”,“做个好人”是教育的底线……如此等等,都彰显出我国文化传统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是在世代绵延中流传下来的“具有实践活力的传统”,是我国教育文化的“活传统”。进入民间、向农民学习,乡村教师将能触摸到活生生的教育传统,理解其中的文化脉络。借助于总结和提炼,乡村教师可将其理论化和体系化,并在文化的“碰撞”中对现代教育观念乃至现代教育予以反思,实现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与农民“上下接气”,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再摇摆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而是往返于其间,实现教育文化的“融通”。在此意义上,乡村教师便达成了陶行知的期待,“做一条学校与村庄通电的电线”。这不仅壮大了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根基,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的教育自觉和能力,促成双方的“共同成长”。
〔作者系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教育学西部项目“当代农民教育心态的变迁:一项基于民族志的研究”(XAA190281)研究成果〕
《中国教师报》2024年07月03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