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中国教师报如此用心地为一线教师搭建了这个学习交流平台,让相隔千里的“同频者”共读、共学、共悟,形成了一个阅读共同体,点亮彼此。
在本次活动提供的10本书中选择这本书应该是好奇心和好胜心使然。《语文:表现与存在》应该怎样表现?又是怎样的存在?这样的论著对语文教学有什么帮助?这套书上下两卷共四册,让从未精读过理论巨著的我想挑战一下自己。
潘新和教授在绪论中写道:“叶圣陶的语言(语文)‘工具论’和‘应付生活论’‘应需论’,其理论背景是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强调语言(语文)的‘器用’属性、以取得直接的功利目的和效果作为行为准则。”我有些不敢置信,这是在批判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观?是要做颠覆性的革新?那我们之前的教学范式该怎么解释?是要全部推翻吗?
潘教授站在“人学”的高度剖析了语文教学不能再停留在“工具性”“应需论”层面的原因,鼓励我们的学生成为“言说者”。由此,自由地“写”或者说发自内心的“表达”就成了语文教学的目的。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争执的焦点,也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甚至教师在上课时都会小心翼翼,生怕轻“工具”重“人文”把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但潘教授在本书中把语文教学的目的放在了“写”上,放在了“人学”的高度,我瞬间明晰了: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会思考能言说呀!语言是思考的载体,表达是思考的渠道。那么,语文的目的就明确了,也无须再为“工具”“人文”之争苦恼了。
读完此书,我决心要做幸福的教师。我要用自己的言语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言语生命意识点燃学生的言语理想,养育学生的言语健全人格和诗意情怀。
2024年的这场“颠覆之旅”“探索之旅”“破立之旅”让我坚信,这是对过往的救赎,更为我照亮了前路。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天水市解放路第一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4年08月21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