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学习的触发点,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过程的连接点。在蹲点教研中,笔者曾到县区听了一位历史教师关于统编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课。课堂上,该教师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分别设置了“‘一战’交战双方是哪两大军事集团”“‘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导火线是什么”“‘一战’开始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一战’的主战场在哪里,分别有哪些主要战线”“分析凡尔登战役的特点有哪些”“‘一战’结束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说出‘一战’的性质,并分析一战带来了哪些影响”等7个问题。下课后,通过与学生交谈不难发现,学生对“一战”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碎片化的知识上,很难形成结构化认知。
课下,笔者与该教师进行深入探讨。根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结合该校学生实际,借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的高品质课堂操作框架,对这节课进行了二次设计。
首先是问题设置情境化。将历史问题的设置放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建议该教师以世界现代史的“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两大核心概念为切入点,展示20世纪初以来的时间轴,并简要阐述在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长达40多年的冷战,指出20世纪是一个战争频发的世纪。
接着,研读课程标准,分析学生情况,梳理教材内容,提炼核心问题,设置探究性问题。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结合本课的三个子目“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束”的内容,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核心问题,设计了三个探究性问题。
问题1:为什么会爆发“一战”?该探究问题主要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改变了教材呈现的顺序,提供不同类型的史料,组织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漫画解读、史料研习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长时段的深层原因、中时段的具体原因、短时段的突发原因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说明战争的性质,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问题2:“一战”的进程如何?为渗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在此探究问题下,从交战双方、主要战线、重要战役、加速进程四个方面设置子问题,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历史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问题3:“一战”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通过补充相关史料,以小组合作形式分析一战的特点及影响,让学生深刻体会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结合当今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不安的现实,引导学生树立珍爱和平、远离战争的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在重建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突破“一战”带来的影响这一教学重点时,该教师通过大量数据分析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战争带来的巨大灾难。正当大多数学生沉浸在悲痛中时,坐在教室后排的一位男生突然站起来说:“大家也不要太悲伤,‘一战’也不全是坏事嘛。”话音刚落,学生就炸开了锅,有谴责的,有质疑的,也有人把目光投向了老师,希望老师能够给出“权威”评判。这时,老师走到这位男生旁边,说:“我们也很想听听你的看法,你能不能具体说说?”该学生结合单元目录,举例说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时有学生反问:“这么说我们应该感谢战争了?”老师说:“既然同学们这么有想法,那我们以‘一战’的影响为主题讨论一下。”学生七嘴八舌展开了激烈讨论,最终大家从人类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等不同角度客观分析了“一战”带来的深刻影响。不同观点的交流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习真实发生,学生在课本原有结论的基础上得出了新的结论。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围绕核心问题,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递进性的探究性问题,构成教学过程的逻辑层次,不仅让教学思路更加清晰,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了新的迁移。
(作者单位系云南省保山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师报》2025年02月12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