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孩子上下学安全谁守护

发布时间:2025-04-29 作者:李 青 来源:中国教师报

全国各地中小学、幼儿园一般都设有家长“护学岗”,维护孩子上下学的安全和秩序。对此,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一直不断。

最近深圳多位家长建议取消学校门口的义工站岗制度,原因是该安排影响了家长的正常工作生活,同时建议将其调整为有偿岗位。此前还有杭州的家长在网上质疑“护学岗”是否为自愿参加。该话题涉及校园安全、家庭教育和公共服务,暴露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学生上下学安全是否正悄然外包给家长?

在孩子上下学这件事上,没有人否认安全的重要性。城市交通拥堵、学生年幼、管理力量有限,这些现实问题都需要关注和解决。在这一背景下,由家长组成的志愿执勤队伍成为缓解人车混流风险的一种替代方案。

但是,这种“合理”方案背后也隐藏着一种“理所当然”的惯性。一项基于志愿精神的服务,在实践中却逐渐演变为“默认的义务”,甚至成为家校关系中的“沉默协议”。在某些学校,家长若因工作或其他原因无法站“护学岗”,要在班级群中找人替岗;有的家委会甚至会主动排班,未站“护学岗”的家长被默默“记账”。久而久之,志愿服务越来越像一场家长不得不参与的“考勤”。

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站不站岗,而在于谁来决定是否应该站、谁又能承担这份责任。家校合作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合作不应建立在对家庭时间与劳动力的索取上。尤其在当下,城市家庭多为双职工结构,本就面临育儿与职业的双重压力。将校园安全的部分职责转嫁给家长并以“共育”之名赋予其道德合理性,看似美好,实则在模糊责任边界。

有人认为,家长义工站岗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此话不假,但也需要厘清一个前提:培养责任感的途径是多元的,不能仅通过要求家长站一次岗来实现。毕竟,责任感的养成需要持续、系统的教育来支持。

从管理角度看,深圳教育管理部门针对家长诉求作出了调整——实施“自愿制”、引入数字化管理、提供志愿服务工时认证。这些措施是对现实反馈的积极回应,也说明政策并非一成不变。

这些年社区治理越来越强调“人人有责”,但不能忽略一个现实,并非每个人都有同等的能力和条件“负责”。于是有网友建议引入“低偿服务”机制,让有意愿参与执勤的人员获得适当补贴,也可以从社区招募退休人员或灵活就业者参与秩序管理,更符合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逻辑。

问题慢慢得到解决,但依然要明确校园门口的安全保障是否应主要由家长承担?如果校门口安全确属重要安全场所,是否更应由专业力量介入?比如增加专职安保、配备交通协管员、引入科技手段、优化接送路径等,这些都是更具持续性和专业性的举措。

事实上,家长站岗问题之所以引发热议,不仅仅是因为一次站岗是否耽误了上班,更因为它触发了人们对家校角色关系、责任分担机制的深层次思考。在校园安全这个公共议题上,每一方都不是局外人。让家校合作真正建立在“共识”而非“默契”之上,需要更制度化的思考和更专业化的行动。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发自真心,而非迫于无奈。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奚仲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