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大思政·精神谱系进校园

争锋少年 以精神谱系之光照亮成长

发布时间:2025-04-29 作者:王彧钊 来源:中国教师报

开栏语: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总有一种力量穿透岁月,熠熠生辉;总有一种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百余年风雨兼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一部气壮山河的精神史诗。本栏目聚焦于如何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课程的创新方法与策略,深入剖析它们在新时代的价值与意义,探寻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本期,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浃江小学以“争锋少年”育人模式生动诠释了红色精神如何从历史长河走向儿童生活,如何让抽象的精神符号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成长密码。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晨光熹微中,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浃江小学的“浃江码头”传来阵阵铿锵的诵读声。涌泉演播社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七律·长征》,为即将上演的课本剧做最后的准备。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24年伊始学校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选择“雷锋精神”“探月精神”“长征精神”和“劳模精神”作为传承和弘扬的突破口,以这四种精神的落地推动整个精神谱系的教育。为了更形象化、易于师生了然于胸,学校取“长征精神”中“征”的谐音,“雷锋精神”中的“锋”字,构建“争锋少年”育人模式。在这里,红色基因不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化身为学生脚下的码头展演、指尖的劳动智慧、笔尖的科技畅想;在这里,精神传承与五育融合交织成一场沉浸式成长实验,让“争锋少年”的每一步都烙上中国精神的鲜活印记。

微剧场,忆长征

“浃江码头”是学校打造的户外舞台,也是师生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微剧场”。全校师生在这里通过具身实践理解长征精神的本质。

精彩纷呈课本剧。课本剧是戏剧艺术的一种,是课本内容再加工后的产物。相较于枯燥的课文阅读来讲,课本剧的融入不仅能够使课程内容更生动,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关于长征的元素,以课本剧的形式让长征精神活起来、立起来。如语文组在执教六上《七律·长征》时,将其改为课本剧在浃江码头展演,学生的倾情表演将红军浴血奋斗、视死如归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师生。

闪闪红星故事汇。一段段红色经典故事,一个个革命英雄人物,串联起长征的伟大历程。学校以书香校园建设为契机,为学生订购反映长征精神的相关书籍。学生阅读结束,先在班级开展读书分享会,然后选出班级代表参加学校“闪闪红星故事汇”比赛。五年级学生小王在演讲结束后谈道:“我的手还在微微发抖,但心里像揣着一颗发烫的小星星。站在码头中央时,大屏上的红星投影照在我的白衬衫上,我忽然觉得那些课本里的长征故事真的变成了会呼吸的火焰。”

自编自导情景剧。学校涌泉演播社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将反映长征内容的历史和故事编成情景剧,定期在浃江码头展演,将跨越若干年的人和事都浓缩在舞台上,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个中情感。

能量站,学雷锋

雷锋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早已成为激励无数人向上向善的精神坐标。新时代,如何真正让雷锋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滋养每一个学生?学校以“能量站”为抓手,让学雷锋活动不再只是刮“一阵风”、走“一次场”。

一日岗位认领。在学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风雨无阻地穿梭在校园的操场、中午就餐时的食堂、放学时的学生滞留区……在任何一个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他们默默地为学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就是驻守在“校园雷锋岗”的“小雷锋”。学生通过角色卡申请岗位,完成服务后获得“能量积分”,达到一定能量值可以到学校能量站自助兑换以学雷锋为主题的文创产品。

校园寻“锋”行动。学校大队部每周在校园设置20个盲盒能量点,学生需要找到这些隐藏的能量点激活相应的任务:可能是关于雷锋事迹的“我问你答”,考验学生对雷锋故事的了解程度;可能是校园中的“日行一善”,如捡起校园中的垃圾、帮助一位有需要的同学……能量点的背后实则蕴含着雷锋精神的内核,即乐于助人。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能量值,从而兑换相应的物品。

挑战赛,练劳技

为了弘扬劳模精神、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学校组织开展一系列“劳动创客挑战赛”活动。

重复优化任务。学生每天用不同方法折叠校服(如军队式、口袋内翻式),记录用时与整齐度变化。21天打卡结束,全校分年级举行“小小巧手,叠出精彩”劳动技能大赛。活动现场,学生的小手灵巧地翻折、抚平,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认真而专注,观摩师生不时发出鼓励的掌声和欢笑声。

创新改造任务。为培养学生在劳动中的创造力,学校大队部每学期组织“劳动工具改造大挑战”活动。活动开始一周前,教师向参赛学生介绍各种常见的劳动工具(如黑板擦、杯刷等)及其用途。学生思考这些常用工具可优化之处,发挥聪明才智为工具增添新的功能或优化现有设计。一周时间内,学生围绕要改造的工具开展一场项目化学习的“改造之旅”,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方案、动手改造等过程,完成工具改造。如有的学生为扫帚加装“毛发收集器”,有的学生设计可拆卸簸箕挂钩,还有的学生为黑板擦加了伸缩把手,解决同学身高不足的问题。

劳动微纪录片。借助人工智能,学校德育处在寒暑假举行劳动素养微视频比赛,通过家庭劳动和实践创作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升劳动素养。视频中,学生用镜头记录劳动之美,以创意诠释劳动精神。参与比赛的二年级学生小夏说:“原来劳动就像魔法,小抹布里也蕴藏着大智慧,每个认真劳动的人都是超级英雄!”

科创秀,攀高峰

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以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和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探月精神彰显国人勇攀科技高峰的信念。学校通过“科创秀”这一载体,点亮科学之光,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智创科技星。在精彩纷呈的科技节中,五年级团队仅以35克材料就搭建出112厘米的“天空之塔”;超级大风车赛场,六年级学生将机械传动原理融入叶片设计,制造出转速极快的风车……这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作品背后,是学生在72小时极限创作中迸发的协作力量,在失败与迭代中诠释了创新没有标准答案,但永远追求最优解的科技精神。

科创作文赛。学校将科技与习作融合,鼓励学生持科技之笔绘明日新篇。科创作文赛成为学校科技节固定赛事之一,以赛促写,以写促思,以思促探。六年级学生小尧将科学思维与文学表达深度融合,撰写的作品荣获2024年浙江省科技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

学校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和载体,相继开发了“有光课程”“那舟,那江,那星光”“涌泉演播”等多门校本课程,既有聚焦精神谱系传承的演讲、朗诵课程,也有关于精神谱系内容介绍的阅读、观影课程。学校通过浸润式学习路径与多维实践载体,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转化为“争锋少年”的成长密码,以具身实践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结构化落地,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指引。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小浃江小学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