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校一品

耕读乡土 记住乡愁

——记山东省日照高新区河山实验学校乡土课程实践

发布时间:2025-04-29 作者:王 龙 来源:中国教师报

春至齐鲁地,耕读满山川。在山东省日照高新区河山实验学校的“一亩三分地”校园农场,五年级学生陈宇航蹲在“春分”地块前,小心翼翼地为刚破土的菽苗测量茎粗。他的“五谷生长观察日记”里,贴着不同生长阶段的植株标本,标注着“雨水后三天出芽”“惊蛰日叶片展开”等观察发现。这些文字不仅是对作物长势的记录,更是对土地与节气的情感连接。“节气不是日历上的符号,而是藏在作物生长里的密码,也是我们和祖辈共同的记忆。”陈宇航在班会分享时说道。

这样的探究场景在这所农村学校已成常态:“节气药膳工坊”里,学生正将晾干的薄荷叶分装成茶包;“传统制剂实验室”中,学生用古法熬制艾草膏;而“中药铺”的复原药柜前,中医药社团学生对照《神农本草经》整理药材标本。教师翻看学生作品时感慨:“当劳动成为认知世界的钥匙,教育便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让学生记住乡愁。”

    “从前慢”里的乡愁记忆

穿过教学楼,一座青砖灰瓦的建筑映入眼帘。门楣上“从前慢”三个朴拙大字,取自木心的诗句,暗含对农耕文化的温情凝视。这座占地1200平方米的农耕民俗文化馆,收藏着2000余件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耕器具,每个老物件都在诉说即将远去的乡村记忆。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颇具年代感的供销社场景被完整复现:玻璃柜台里“金鹿”牌自行车零件泛着油光,搪瓷盆上的“红双喜”依稀可辨,木质算盘珠子被岁月磨出包浆。在农家院展区,四年级学生赵子轩正给同学讲解:“这种风箱我曾在爷爷家用过,推拉时要注意节奏……”作为小小讲解员,他能准确地说出每件展品的年代和使用方法。

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农耕器具展厅:2.3米长的木犁需要3人协作操作,铁匠手工打制的镰刀闪着光泽,直径1.2米的柳条粮囤仿佛仍带着麦粒的残香。还有汉代就已经出现的、能将开沟、播种、覆土3道工序一次性完成的木质耧车。“触摸这些器具,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与力量。”学生一边体验一边赞叹。

文化馆不仅是“旧日时光”的陈列场,更是活态课堂。在复原的乡村学堂里,语文教师正在讲授《少年闰土》,学生使用传统文具抄写课文;数学教师用粮斗讲解容积换算;美术生对着纺车写生,线条里流淌着传统美学……开馆3年间,“从前慢”农耕民俗文化馆接待访客超万人次,已成为山东省乡村博物馆示范点。“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历史,更记住了乡愁。”一位前来研学的城区学生感叹道。

“一亩三分地”里的乡愁传承

教学区西侧的“一亩三分地”农场,北侧按二十四节气划分种植区,南侧本草园种植20余种中药材,围墙彩绘着清华大学美术院教授吴冠英的节气系列画作。

农场管理充满科学精神。每块地都有相对应的节气科普知识展板,每一种作物都配有相关知识介绍。在这里,四年级学生在这里开展“颗颗花生情”探究性学习,了解花生的种植历史、种植方法与价值。九年级的“智慧农业小组”开发了自动灌溉系统,用编程控制滴灌节奏。“劳动不是简单的出力流汗,还要学会用科技提高效率,同时传承农耕智慧。”指导教师说。

跨学科融合让乡愁教育更加生动: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在田间诵读《悯农》、数学教师指导学生测算种植密度、生物课观察昆虫授粉、美术课创作植物拓印……麦田里,五年级学生展示作品:麦秆编织的立体几何模型、中草药标本制作的节气书签、记录作物生长的自然笔记……当知识有了泥土的温度,学习就变成了生命体验,乡愁也扎根在学生心里。

下午4点,劳动教室里八年级学生正在制作“二十四节气美食”。清明组的青团飘着艾草香,冬至组的饺子捏出花样褶边。担任主厨的学生动作娴熟,“和面要注意‘三光’——手光、盆光、面光,这是劳动课的基本功,也是祖辈传下来的智慧”。

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技能,更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记住乡愁,理解家乡的文化根脉。课程设计突破传统框架,例如在“探秘家乡茶”项目中,学生完成茶园研学、炒制体验、茶艺修习、市场调研等任务,最终形成“日照绿茶品牌策划案”。

乡愁,让教育扎根土地

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但普遍存在“脱农化”倾向。通过乡土教育,学生重新建立与土地的情感联结。九年级毕业生在日记里写道:“在播种与收获间,我读懂了父亲为什么坚守果园。未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土地的馈赠前行。”

田间就是教室,乡村就是课堂。在田间地头,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崭露头角,在课堂上调皮的学生展现出过人的动手能力,内向孤僻的学生因为认真负责的精神得到了同学的掌声……在乡土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的的学生“眼睛里有了光芒”。

夕阳西下,“一亩三分地”农场镀上金边。几个女生蹲在地头测量油菜的生长数据,几个男生则聚在一起讨论新设计的堆肥方案。文化馆传来《在希望的田野上》的合唱声,那是音乐教师在进行民歌教学。学校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标新立异、追求复古,而是让传统智慧滋养现代心灵。当学生既能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又能用锄头写下大地诗行,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

这所乡村学校的实践,正为五育融合写下生动注脚:在机械与农耕的对话间,在科技与人文的交织处,学生正在长成既有现代素养又具乡土根脉的完整的人。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日照高新区河山实验学校。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乡村学校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3ZC029)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