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技术隐形与思维显性”的教学

——人工智能赋能高中数学教学的实施路径

发布时间:2025-05-07 作者:黎昕奕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24年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引入智学平台,高三师生成为首批试用者,随后逐步推广到其他年级。作为高三数学教师,我在实践中凝练了基于智学平台的“3B+3C+3S”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索了“理论驱动、技术赋能、生态重构”的实施路径。

数学学科具有极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和综合性,同时高中学生学习发展与需求差异较大。为真正解决“课堂升级和个性化辅导”的传统教学矛盾,基于智学平台的“3B+3C+3S”模式不仅将数字教育融入课堂,而且努力从技术叠加迈向生态重构。“3B”是黑板、电子白板和数字资源包,它们共同构建起多元教学环境;“3C”涵盖课前、课中、课后,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3S”即学生端、教师端、平板端的智能终端,让教学管理和学习更便捷高效。

技术不应泛化应用,而应成为破解学科难点的“手术刀”。一节培养高阶思维的好课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开放探究的,应该致力于激发学生反思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在实践中,我不断撬动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向“思维锻造”的深层转型。比如,在一节概率统计课上,学生通过平板操作数学专业软件GeoGebra,绘制不同的概率分布图,并通过动态变化发现数学规律,以可视化教学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难点。同时,学生通过编程代码绘制散点图,验证猜想,解决问题。我努力在有限的时长内,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数学探究活动,激发其高水平认知。

回归到常规课堂,一线教学似乎总受限于时间和活动形式。事实上,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是为了炫技,更不是为了套上技术外衣亮个相。真正赋能课堂,就不能脱离教学实效,也不能浮于学生之上。基于智学平台的课堂,我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活动、课堂展示等传统教学活动进行数字化重构,凸显数学课堂的思维碰撞与深度探究,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与形式限制,形成以智学平台为支撑的常态化数字课堂。比如,在一节复习课上,我通过平板发布线上测试,数据追踪精准反馈学情,教师端批阅点评,实时同步学生端,师生互动从单向问答到动态对答;借助智学平台随身答功能,学生分层进行小组研讨,互动全程录屏,生生互动从碎片讨论到结构化共创。交流展示时,学生可以手写拍照、投屏共享、音频录制等多模态表达,实现全员参与。

智学平台是学生高效听课的工具,电子笔记便捷省时,线上答题及时订正,添加错题随时复盘,电子学材随用随取,在线专栏海量资料,优课畅学名师在线,智能问答启发学习,随时提问答疑解惑。一堂数学课,黑板板书结构清晰,动态白板互动交流,形成鲜活真实的课堂生态——没有炫目的科技表演,只有师生围绕数学本质展开的深度对话。正如一名学生在课后感言:“平板就像我的数学笔记本,不同的是,它无边无际,可以与同学、老师对话,与自我对话。”这种“技术隐形、思维显性”的实践,或许才是人工智能教学最具生命力的课堂样态。

一线教师的工作远不止课堂40分钟的坚守,人工智能教学应当是“线下高效提升+线上全面发展”的融合模式。在高三数学的复习过程中,我利用智学平台“翻转课堂”提问学生,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减轻课堂教学负担;通过小组协作梳理复习专题,开展协同学习和项目式学习,激发学生归纳提升;以专栏资源推送分层学习资料,实现泛在学习。

依托智学平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渗透到课堂内外,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学习、探究创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线上是探索发现的广阔天地,线下是百花齐放的思维舞台,教师是教学艺术的设计师,学生便成为学习航程的真正舵手。在人工智能教学的时代浪潮中,学校智学平台的应用只是起点,教学实践的探索任重道远。我坚信,当人工智能自然融入教学机理,我们终将抵达这样的境界:技术隐于课堂内外,成长显于学生之中。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07日第1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