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人工智能之“长”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发布时间:2025-05-07 作者:陶 沛 来源:中国教师报

当前,人工智能逐渐融入大中小学教育,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各类教育智能体发展迅速,教育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显著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如何发挥人工智能“善”的一面,规避其可能带来的风险,用好人工智能之“长”赋能学生发展,成为教育战线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

全面认识人工智能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

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三者互为一体、相互影响。从赋能学生成长的角度考虑,促进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就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最终助力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

从教育发展角度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传统教育教学尽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受限于教师的时间、精力,往往难以做到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而在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中,通过发挥人工智能助教、助学、助研、助管、助评等优势,有望实现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为中心的高质量教育。

从科技创新角度看,人工智能赋能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通过智能引擎和知识图谱整合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资源,拓展知识边界;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认知特点、兴趣爱好等特征,为学生提供智能定制的学习资源;提供智能创作平台,助力学生实践探索、激发学生灵感创意,为学生进行创新创造奠定基础。

从人才培养角度看,人工智能赋能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普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未来社会;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专业特长和社会就业结构,提供更加精准匹配的职业规划,指导学生丰富职业技能;结合智能移动设备、可穿戴设备,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营造“人人、处处、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

清醒认知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潜在风险

统筹发展和安全是人工智能融入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既要充分看到人工智能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又要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具备清醒认知,特别是要关注人工智能教育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面还存在一定挑战。

偏重应试提效,忽视素养培育。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习机、学练机等教育智能体的核心逻辑过度聚焦考试提分,偏离了素质教育导向。例如,对于如通过数据分析学生薄弱知识点精准推送练习题目等技术使用不当,就可能进一步强化“唯分数论”,加剧教育“内卷”,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价值引领不足,忽视品格养成。当前,市场方面一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向引导较为缺乏。例如,算法在底层设计中未能融入德育架构,人机互动方面缺少价值引导,甚至存在算法偏见及伦理问题,影响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

聚焦应用价值,忽视身心健康。片面追求人工智能对教育和学习的赋能,增加了学生使用电子媒介的时间,可能加剧学生的超重、近视及脊柱侧弯等问题。同时,过多应用人机交互而弱化人际交往,也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健康方面的隐患。我们应当看到,虽然智能体能够解答知识问题,却无法取代教师和父母对于学生的情感关怀。

扩大数字鸿沟,忽视教育公平。当前,我国区域、城乡、学校间的数字化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不同学校的人工智能教育水平不一,不同教师、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获取信息和进行创新转化的能力也存在差异。部分薄弱地区和学校可能因设备、师资等方面的限制,短时间内难以落地人工智能辅助教学。

涉及数据隐私,忽视安全保障。部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未能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在数据收集、存储、传输、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例如,过度收集学生的面部、声纹、笔迹、微表情等生物特征信息,导致隐私泄露、数据滥用、身份盗用等风险。

推动人工智能正向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是时代要求、现实所需,越是如此我们越要有所“守正”,坚守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遵循教育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从而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创新优势、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在算法架构、模型训练、应用互动中融入德育体系,丰富德育数字资源供给,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润物无声的智能德育环境,提高德育可及性和精准度,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

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人机协同”的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科学施教。既要避免违背教育本质“揠苗助长”,又要提供支持学生学业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脚手架”,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更好成长成才。

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科学应用数字画像、认知诊断等技术,开展针对性教学和个性化辅导,在解决学生“吃不饱”“跟不上”问题的同时,坚决避免将“因材施教”简单等同于“精准刷题”,纠正“分数至上”等偏差。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发智能教育教学辅助工具和实验器材,助力学生在科学教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发挥潜能特长。

守护学生健康。采用防沉迷系统,避免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辅助学习,保障学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采用护眼技术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交互设备,保障学生身体健康。通过在人工智能教育中融入亲子阅读、小组讨论等多元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人际互动场景,增强现实情感交流。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智能监测和科学干预,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坚持普惠发展。全面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对薄弱地区和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和资源倾斜。打造人工智能教育公益云平台,保障所有学生的平等使用权。同时,注重研发低成本、高可靠性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学设备,合理确定各类教育智能体价格,鼓励企业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公益项目。开展学校、区域人工智能教育试点,防范风险隐患,创新培养模式。

严格保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应用的风险隐患,提高安全保护意识。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网络安全防护,强化对各类教育应用的安全检测,严格防范病毒和漏洞,确保技术安全。对隐私数据进行加密和匿名化处理,落实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确保数据安全。严格审核人工智能教育的课程内容,加强伦理审查,防范算法偏见和AI幻觉,确保内容安全。

(作者单位系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07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