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永远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AI不会替代教师,但会淘汰守旧的、不与时俱进掌握工具的教师。”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举办的2025年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校长论坛上,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学者与基础教育领域名校长共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育人新路径”,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集团主任戴立益的观点,将当下的热点话题引向校长办学的冷静思考。
AI时代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当前,如何让AI真正成为育人的助推器,如何探索技术与人文交流的新路径,成为每一个教育人关注的焦点。戴立益认为,AI教育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
一是技术导向与育人导向的平衡。教育者需要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把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逻辑转化为育人的价值逻辑,用人工智能改变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方式。
二是技术迭代与教育规律的“快和慢”协调。教育者需要构建快慢耦合的生态系统,用技术的“加速度”为育人的“慢功夫”创造更大的空间,用技术助力教育从容前行。
三是冰冷数据与充满温情的“冷与热”关系。教育者需要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逐步完成人工智能时代的角色转变,在用好技术的同时构建温暖的教育环境。
“应从愿景治理、架构变革、范式推动、数据决策等方面对校长提出具体要求,加强智能时代中小学校长数智领导力培养。”戴立益建议,基础教育要积极探索新形态,研制AI指导标准,制定校长数智领导力标准。
“教育需从侧重知识传递转变为注重能力和思维训练。青少年须在守正前提下勇于创新,积极投身创新实践,践行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研究会会长周傲英认为,“智慧教育就是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中国教育智慧”。
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将智能教育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第一战略,正全力推进教育大模型及应用项目,并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AI+航海”特色项目、AI平安校园等创新实践。
人机协同打造“智能学伴”
“人工智能批改作业的能力再强,教师也不能放弃对人工智能输出结果的审核判断和修改。”当看到教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批改作业,华东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教授李锋特别提醒,教师应具备人工智能+的能力,将教学经验与大模型整合,避免忽视教师个体专业素养上的优势。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长周爱民认为,未来的教育应借助人工智能解决个性化、创造性和价值观培养的问题,通过构建教育大模型,构建教育场景Agent,探索人机协同育人新模式。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作为科学教育特色示范校,从2018年开始将人工智能元素融入科学教育。校长何莉表示,数智时代学习特性表现为资源广阔、学习方式个性化智能化、学习体验沉浸式和情境式、学习生态社区联动。学校通过打造以人为核心的数智学习变革,实现从“满堂灌”走向“智适应”和“自适应”,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自己学习旅程的设计者;从“浏览式”学习走向体验式和沉浸式学习,建设VR、AR、元宇宙等空间,让静态知识获取变成动态、探究式学习体验;从标准化教学走向个性化和优质化教学,落实使用学科个性化学习手册;从知识化教育走向生活化和项目化教育,鼓励学生把知识和技术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中去。
华东师大附属天津泰达学校将人工智能定位为“助教”和“伴学”,促进师生从人工智能走向辅助共生。校长陈珍国展示了人工智能在阅读赏析课和写作课中的应用,如通过AI进行人物赏析、写法赏析,设计小组活动和课堂主线问题,实现写作视角可视化、作文个性化批改和写作思路发散等。此外,学校还利用AI进行基础夯实课,如AI出题、英语纠正和训练等,提升教学效果。
“未来,优秀的教师将能通过设计成为伴随学生的‘智能学伴’,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老师,有合适的学习步骤,能够成为从容、自信、负责任的时代新人。”李峰表示。
人工智能与生命智慧双向赋能
人工智能与生命智慧应双向赋能,特别是在AI快速提升教育能力的同时,教育者要成为学生生命能量的工程师。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浦东临港小学为师生打造了“滴润之念”舒压空间,每天午休20分钟,学生通过正念冥想感知自身律动和内在能量,调节情绪。学校相关负责人通过对比人工与生命、智能与智慧、能力与能量,阐述学校实践AI技术精度与生命温度的融合,关注学生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渗透到教学、管理、评价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感受真、善、美的力量。
“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背景下,教育者更须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包括意识和能力。”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代蕊华总结论坛时强调,对于校长而言,提升数字化领导力至关重要,这是培养适应未来时代新人的关键。只有教育者自身的素养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有效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实现真正的教育变革,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14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