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书房,看见风景

发布时间:2025-05-14 作者:徐德荣 来源:中国教育报

  书房,对于行色匆匆的现代人,或者已经成为一种奢侈,间或成为神话。而书房于我,正是此在的精神家园,既照亮了踯躅而行的生命历程,也积淀着厚积薄发的人生使命。

  人,大地上的异乡者。这一断言多少揭示了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精神流离失所的境遇,而人类能够在地球亿万年的生命历程中,不但生存下来,而且繁衍昌盛,其重要缘由在于知识与智慧的传承。书籍记录了人类最重要的知识与智慧,无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对于我们这些现代的人类个体而言,获得精神的富足和满足,是我们保持生命动力的源泉与动力之一。由是观之,读书,对于人类的繁荣与长足发展,是不可偏废的事业。

  一个人的书房,既是一个人的思想发展史,也是精神救赎史。书房里书的数量总是在增加,这也意味着书房主人思想和精神的不断成长。年少时,爱读的中国古典诗词,让懵懂的少年体验了诸多人生况味,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快意,也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伤,还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的痛苦执着。这些年少时爱读的书,一本本“坐”在书架上,像是青春的纪念,也是故人于我不离不弃的陪伴。

  青年时,于汪洋人生之海边缘处,踏歌而行,读尽了《卡夫卡全集》里生活的荒诞、《无名的裘德》里的挣扎与无助,看清了《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疯狂的激情、《月亮与六便士》里炽热的火焰,徜徉于《杨柳风》里诗意的世间美好、《夏洛的网》里绵绵无尽的温情。

  中年时,四处奔走,负重前行,多亏了书房里这些温厚的书友,每每在精神冲突不定时,或促膝长谈,或只言片语,即见人生旨趣,洞穿人生真谛。

  现在想来,每个困顿的心灵都需要一个陶渊明,虽然“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但还是愿与你“安得促席,说彼平生”,每逢“春服既成,景物斯和”,总能“挥兹一觞,陶然自乐”。每个坎坷的心灵总需要一个苏轼,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飘然况味,“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惊慌失措,“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笃定淡泊,历历在目,句句在心,聊慰平生。等历尽繁华,但寻归处,端坐钟山脚下的王安石会递上他的“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约你同乘日暮晚霞,携驴而归。或喧哗灿烂,或颠沛流离,或云淡风轻,书房里,须臾间,尽历人生况味,但得精神充盈,笑对人生种种。

  毛姆曾说,“书籍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一个人的书房,不但是港湾,还是整装待发的出征地。在书房里,纵横古今,徜徉中外,与伟大心灵为伍,遍历人世风景。每一本书都是精神的寓所,梭罗曾经说,“无论我坐在哪里,我都可以在那里生活,风景就因我而铺展开去。”坐在书房里的人,翻开一本书,就会在那里找到生活,看到无边的风景,从自己身上铺展开去。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4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