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红色阅读接力活动。 主办方供图
当人工智能(AI)的浪潮扑面而来,全民阅读迎来变革之年,如何让阅读成为青少年生命的基石?如何用专业研究指导师生阅读……日前,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在山西太原举行,主题为“培育读书风尚,建设文化强国”。大会围绕全民阅读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举办了一系列论坛和主题活动,其中,“书香校园”建设推进会、家庭亲子阅读论坛、青少年红色阅读接力活动、“百社千校万里行”启动仪式等活动不断掀起热潮,青少年阅读成为热门话题。
奏响全民阅读的青春乐章
在“书香青春·赓续红色血脉”青少年红色阅读接力活动中,学生们讲述《红色家书》,朗诵《可爱的中国》,合唱《唱给你听》《在灿烂的阳光下》,采访抗战英雄后代,分享《雷锋日记》《红星照耀中国》《人世间》《世界里的中国》等阅读感悟……一封封家书承载家国情怀,一声声嘱托跨越百年时空,一段段青春和历史的“超酷”对话,奏响了全民阅读的青春乐章。
太原师范学院学生赵星岩说,《红色家书》带给他信仰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和前行的力量,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认为,每一本红色经典都是一座精神宝库,记载着党和人民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凝结着编辑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抗战英雄后代、左权将军外孙沙峰表示,在信息爆炸时代,青少年应该多读红色经典,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树立远大理想,并不断为之努力。
在“书香校园”建设推进会上,山西省教育厅、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分别交流区域、学校推进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和“书香校园”建设的经验做法,北京大学2024级博士生陈柯环、上海市盲童学校高二年级学生魏烨麒等分享读书体会。
乡村阅读“故事会”现场启动的2025“点亮阅读微心愿”活动,已为6000名乡村儿童征集了“阅读心愿”,将联动社会力量让知识的种子在田野间生根发芽。
阅读的起点在家庭,文化的根脉在传承。在家庭亲子阅读论坛上,来自江西的陈平梅家庭分享了“四代读唱红谣,同守一片初心”的故事,让家国情民族魂融入血脉、扎根心灵;河北省妇联交流了“传递爱心妈妈驿站中温暖书香”的经验,让阅读陪伴化作希望之光,照亮儿童前行之路;“天眼”工程总工程师姜鹏讲述了扎根深山、探秘天眼的奋斗故事,鼓励孩子们探索阅读“宇宙之书”,书写人生精彩篇章。儿童文学作家高洪波说:“书香家庭和书香中国建设对充盈儿童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具有深远意义。”
数字化阅读重塑阅读习惯
漫步大会现场,AI朗读亭、创意翻书墙、“大家谈阅读”刷屏体验等沉浸式数字阅读空间,吸引很多市民驻足体验。
大会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我国数字阅读市场总体营收规模为661.41亿元,数字阅读用户为6.7亿,近5年持续增长。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阅读重塑成年国民阅读习惯,2024年近八成的人通过手机阅读,成年国民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双增长,分别为4.79本和3.52本。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书香校园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书香校园”建设推进会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芦咏莉谈到书香校园建设面临来自电子产品、短视频、信息过载的三大挑战。她介绍,学校从一年级就倡导“捧起书本的阅读习惯”,并把读书活动延伸到家教社等各个层面。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多,学校在中年级开展经典阅读,并运用三段式阅读法,使学生们发现整本书的阅读乐趣。面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并通过辨析式问题串,引导学生感受思想的力量,让浓浓的“书香校园”转化为学生成长与创造的力量。
中国出版协会全民阅读工作委员会主任聂震宁认为,全民阅读是一个静水流深的过程,既要拥抱技术革新,也要坚守文化本心。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够将经典著作、优质内容,以短视频、有声书、互动图文等形式精准触达用户,再引导他们回归纸质书的沉浸体验,从阅读中汲取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当AI成为我们的阅读资源,当算法为我们生成书籍,我们更要主动探索那些构建了人类文明进步阶梯的经典。”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主论坛上强调,“阅读的本质是人类与自我、与世界、与永恒的对话,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拓展人类的能力边界。”
全方位构筑青少年阅读支持体系
全民阅读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体系的持续推进。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12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个部门印发《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
“抓住了学校的阅读,就抓住了全民阅读最关键的群体、最关键的阵地、最持久的影响。”在“阅读新时代”分享与推广活动中,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强调,要高度重视青少年阅读,用好内容、新载体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古今中外的知识在校园生根、开花结果。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提出,要全方位构筑青少年的阅读支持体系。首先,强化家庭在阅读教育中的核心作用,学前和小学低年龄段是儿童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父母不仅应该提供书籍和孩子共读,鼓励孩子自主阅读,更应该通过图书馆、书店等场景的体验,拓宽孩子的阅读视野,帮助孩子通过书籍形成稳固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其次,中小学时期是重塑青少年阅读的第二个关键节点,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开始形成独立的阅读偏好,也是“读者”与“非读者”分化加剧的重要阶段,要重视学校阅读课程与阅读活动的影响。再其次,加强阅读评价研究,深入把握青少年中“非阅读”群体的主要特征,为更好地改进阅读、提高阅读效果提供经验证据。
值得关注的是,第二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4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6.6%,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1.65本,每天阅读纸质图书36.3分钟。
对此,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冯士新在全民阅读研究论坛上表示,青少年图书阅读率很高,但是阅读时间只有30多分钟,这是远远不够的。希望青少年每天有一小时的阅读时间,养成纸质阅读习惯。
“推动‘非读者’向读者转型,全民阅读才能真正‘全’起来。”朱永新说,要努力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所有的“非读者”成为真正的读者,这是全民阅读的神圣使命。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4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