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阅读是线性单一的,具有排他性;而在线阅读则是民主的,因为它的每一个文本都拥有链接的页面。在在线阅读过程中,人们常常会不自觉地浏览其他各类消息,如网购信息、Facebook、MySpace以及视频网站等,最终导致阅读中断。”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雪莉·特克尔在《群体性孤独: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一书中所传递的观点,为我们思考数字时代学校阅读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精心设计课程以及合理规划活动,引领学生在电子书、音频书、在线文章等多元平台开展阅读活动,以此提升他们获取信息的速度与效率,同时拓宽他们对多样化文化形式的认知范畴。另一方面,更要着重强化对纸质书阅读习惯的培育。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来看,相较于电子阅读,纸质书阅读因其物理实体的稳定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稳定、连贯的阅读体验。纸质书所具备的独特物理质感以及翻阅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减少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更为深入地沉浸于文本内容,有力地推动深度思考与长期记忆的形成。
从肌肉记忆视角看,在阅读过程中,肌肉记忆主要体现于眼睛的运动、手指的翻页动作以及大脑对文字信息的快速识别与处理等方面。例如,熟练的读者在阅读时,眼睛能够自动聚焦于关键信息,手指翻页的动作也变得自然迅速,这些都得益于肌肉记忆的形成,使得阅读过程更加高效、流畅。基于此,学校可利用这一原理,倡导每天特定阅读时间,如晨读、午间阅读或睡前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强化阅读过程中的肌肉记忆,使阅读成为一种自动化反应。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并实施系统的阅读技巧训练课程,涵盖快速阅读、精读、略读、信息筛选与整合等技巧。同时要借助数字工具辅助训练,如阅读速度训练客户端、在线词典、文本标注与笔记工具等,助力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技巧,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还可开展一些跨媒介阅读的比较研究活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分析不同阅读媒介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存在的局限性。例如,组织学生对比阅读同一主题的纸质书籍和网络文章,并围绕两者在内容呈现方式、阅读感受以及信息吸收效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展开深入讨论。通过此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清晰认识到,在线阅读虽资源丰富、获取便捷,但纸质书在培养专注力、激发想象力与促进深度思考方面的作用无可替代。
在阅读指导层面,应当更加注重培育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明白,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学会在海量的在线内容中甄别出有价值的信息,避免受到无关内容的干扰。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网络文章的来源渠道、作者背景情况以及论证逻辑关系等方式,助力学生树立对信息的批判性态度。同时,借助电子书资源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深化他们对文本的理解程度。通过这种有机融合的方式,让学生既亲身体验到传统阅读所蕴含的深度和独特质感,又能够充分享受在线阅读所带来的广度和多样性,进而在阅读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持续积累、思维的有效拓展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数字时代的学校阅读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协同发力。通过融合传统阅读与在线阅读的优势,开展跨媒介阅读比较研究活动,优化阅读指导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更为丰富多元、富有深度的阅读环境,培育他们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尤其是深度阅读的习惯。
(作者系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14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