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相继实施“卓越教师计划”“强师计划”等一系列教育发展战略。如何对标国家战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卓越教师,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是新时代地方高校师范教育的重要使命。教师教育课程是师范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师范人才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绍兴文理学院的前身是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一直坚持为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1995年绍兴师专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185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9所“主干学校”之一。绍兴师专师范生培养的优良传统,为新时代培养卓越教师奠定了深厚基础。2013年4月,对标国家标准,学校创建了“卓越教师养成班”,以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和学校首任校长陈祖楠先生名字命名(又称“祖楠班”),开始了十多年卓越师范生培养的课程改革实践。
素养结构化:设置“三层三类”课程群
目前,教师教育课程普遍存在“价值引领不强、能力培养失衡、文化特色缺失、资源共享不足”等四大难题,使得师德教育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行为养成”现象,师范生教育情怀与职业认同感相对薄弱。同时,课程片面追求“短平快”技能训练,使得技能与素养培养割裂,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碎片化、综合育人能力薄弱等。为破解上述课程问题,学校重新梳理课程内容,建构课程结构,形成师范生六大核心素养,即通识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管理素养、研究素养、数字素养,以此作为卓越师范生培养的主要内容,逐步形成“厚情怀 尚师德 强实践 善创新”结构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其中,通识课程有利于培养师范生优秀品格和广博视野,学科课程奠定专业深厚基础,教学课程夯实教学能力,管理课程强化育人素养,研究课程夯实终身发展素养,数字课程提升数字素养。
六维素养课程模块设置“三层三类”课程群,形成结构化模式。“三层”是指在课程层次上,设置专业认知、专业强化和专业提升三层螺旋式学习课程群,实现普适性与个性化相结合,既符合普通师范生学习规律,又提出高水平目标,循序渐进,追求卓越。“三类”是指理论类、实践类、活动类三类课程群。以三层课程群学习螺旋式推进素养深化,以三类课程群学习理实融合推进素养内化,“三层三类”两两交叉进阶式推进。理论类课程注重理论前沿和跨学科学习,由案例研习、专家名师专题讲座、教学研究等部分构成;实践类课程由教育三习、教育研学、模拟教研、名师课堂观评、教学能力竞赛等实践任务构成,注重实训和教学创新;活动类课程主要包括项目学习、主题探究、成果交流等课程形式,注重自主式能力培养。三类课程的设置使理论深度和实践强度“有课可依”,并以活动课程为桥梁实现理实结合,培养卓越师范生活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制定必修和选修模块,做到课程形式多元化与学生选择个性化有机结合。筑牢“学生中心”教学理念,开展项目化学习、主题任务等跨学科融合式教学方式,开发“祖楠班”数字信息平台,数字赋能教学过程,促进师范生能力全面发展。
内容特色化:传承本土教育家精神
“祖楠班”深挖地方深厚的教育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王阳明、鲁迅、蔡元培等越地教育名家思想,以王阳明、鲁迅、蔡元培、陈鹤琴等本土教育家精神铸魂立德,开发地方教育文化校本课程,依托学校的浙江省越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将“致良知”“明伦”“德教”“五育并举”“人格陶冶”“自动、自由、自治、自律”的教育理念揉进课程和教育活动,筑牢“立德立人 六维并举 知行合一”的卓越教师培养理念,以“立德”和“立人”全人思想、“六维并举”全素养思想、“知行合一”全过程思想浸润师范气质。将越地文化精髓转化为教师教育特色资源,开设《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鲁迅教育思想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等21门选修课程;组织“追寻教育家的足迹”“跟着鲁迅做先生”“阳明研学行”等特色活动,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主题研讨、班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将越地名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立德立人 五育融合 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滋养师范生的气质,浸润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培养师范生胸怀天下、爱国爱乡、爱岗敬业、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教育理想和思想品质。
资源协同化:校地合作实现“优生优师优培”
卓越课程需要有卓越师资和优质资源来组织和实施。事实上,理想的卓越师范生培养应该形成“优生优师优培”的系统结构。“祖楠班”的生源来自两条路径,一是高考直招,生源是超过浙江省高考特控线二三十分的考生,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比较强;二是从师范专业的大三学生中择优选拔,录取的学生一般学业综合排名在前百分之五,可以说做到了“优生”。在“优师优培”上,“祖楠班”成立基础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构建“高校—政府—中小学—教研机构”协同育人机制,推行“特级教师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双向互聘活动,为每位学生配备“校外名师”和“校内导师”,促进“业界精英”进课堂活动常态化,创建理论与实践融合培养机制。首创高校基础教育服务小分队入驻片区学校服务机制,加快融入地方教育强省强市需求。加强“祖楠学堂”课程开发,立足卓越师范生的知识、能力、素养需求分析卓越课程的资源整合、内容重组、方式革新等。截至目前,“祖楠班”形成一批《养成教育》《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教育》《教学案例分析》等指向卓越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开发了项目化学习、案例教学、表现性评价、电子档案袋分析等指向卓越师范生“自我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实施方式。
教育强国首先需要“强师”,卓越教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诉求,新时代呼唤高素养的基础教育教师。地方高校肩负着卓越教师培养的重要使命,如何答好这份时代答卷?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人才、科技三者如何同生共进?这些都为卓越师范生课程改革提出新的挑战,教师教育改革之路永远在路上,而“祖楠班”正在试图作出回答。
(作者分别系绍兴文理学院副校长、教授,绍兴文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5年05月21日第1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