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业是连接教与学的核心纽带。近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特别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基于学生学业成绩和认知特点,自动生成作业并及时批改和数据统计等功能,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
日前,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明确提出“教师可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课后作业生成与批改以及学情分析”。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广大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人工智能“作业素养”。
一是自动生成分层化、个性化和趣味化作业。分层化作业。学校可以组织教研团队,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发校本作业资源库,通过人工智能分析知识点关联度与能力图谱,自动生成巩固基础(70%学生必做)、提升能力(20%学生选做)、创新挑战(10%学生拓展)三级作业题库。例如生成初中数学针对“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的作业时,可以基于教材习题、教辅资料等,自动生成变式训练题、生活情境题、跨学科开放题等。
个性化作业。人工智能时代作业设计需要打破“全班一套作业”的模式。基于每个学生课堂学习表现、课堂练习完成情况以及以往作业与考试数据,利用人工智能生成个性化作业,实现每个学生的作业都不同,真正实现规模化的因材施教。
趣味化作业。传统的纸笔作业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游戏、实践等方式将作业趣味化。比如,教师布置学生复习背记10个单词的作业,只需要输入一条提示词即可自动生成根据图片猜词、根据释义选词、在具体句子中填词等多种游戏。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自动关联多学科知识点,生成综合性、情境化作业,如初中地理气候类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只要输入结合初中地理“气候类型”主题,生成一项实践性作业,包含数据收集、可视化分析、环保行动设计,时长40分钟,系统就会自动输出项目任务单与评价量表。
二是精准控制作业时长、题量和难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减少学生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传统作业全班整齐划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差生过量”和“优生无效”,利用人工智能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学校组织以年级为单位,基于人工智能平台训练一个作业智能体,所有学科通过该智能体布置作业。各学科设计作业时,可以通过教师试做掌握完成每个作业的时间,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作业监管平台、平板练习、学生历史数据和作业题的思维难度等,精准掌握不同学生完成同一难度作业的时长。各学科布置作业时,作业智能体可以预设每天最多的作业科目数和时长,根据各学科每道作业题的难度、时长,自动与不同学业基础的学生进行匹配,生成人手一套各不相同的作业。
这一过程中,教师从传统的作业设计者升级为学习数据分析师、人机协同组织者,通过给每个学生布置数量、类型、难度都不一样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
三是及时完成作业批改、学情诊断和智能推送。作业批改注重及时反馈与人文指导相结合。教师利用电子作业、拍照上传、高速扫描等方式,可以瞬间完成作业的批改,自动生成班级错题分布图、个体薄弱点追踪等,并且可以将错题自动归因为概念误解、计算失误、书写潦草、审题偏差等类型,加入每个学生的错题本,辅助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评。
学情诊断基于错题数据与动态管理。学生错题自动进入个人题库,教师利用人工智能自动分析学生错题的类型、错题涉及的知识点与能力图谱,掌握不同学生出错的真实原因。学生学习智能推送的内容和作业后,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自动整理错题库,实行动态管理。
智能推送注重精确练习和多终端协同。教师通过人机协同方式,基于错题库向学生精准推送原题、细节变更题、情境拓展题、思维提升题等,生成“靶向作业包”。学生做完智能推送的作业再进行批改与反馈。作业的提交、批改、推送和再批改的过程,可以通过“班级小管家”等微信小程序实现作业管理的多终端无缝衔接,家长可以实时查看作业要求与提交提醒,解决传统纸质作业单易遗漏的问题。
总之,教师的人工智能“作业素养”不在于炫技和创新,而在于让每个学生被看见、被理解、被点亮。未来教师“作业素养”的核心价值在于,在人工智能提供的学情地图上规划学习路径,在机器生成的资源库中遴选育人素材,在技术构建的虚拟场景中激发真实成长。当作业不再是整齐划一的“任务清单”而成为动态生长的“学习脚手架”时,教育才能真正回归思维培养与人格塑造的本源。
(作者单位系长沙教育学院;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区域推进智慧作业管理与设计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229131)
《中国教师报》2025年07月16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