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生在课堂上突然崩溃大哭,理性教导为何瞬间失效?批改作业至深夜的烦躁感如何蚕食着教育者的初心?这些困境直指教育中被长期忽视的情绪暗流。彭凯平教授的《生活中的情绪心理学》如一盏明灯,揭示出真相:情绪素养是教师的“第二专业”——它不仅是心理技能,更是重塑教育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情绪颗粒度”: 教育精准干预的识别基础。彭教授在书中深刻剖析了情绪的复杂性,也使我们更加了解“情绪颗粒度”的重要性。比如,学生因“作业抄袭”产生的道德羞耻,与因“口音被讥笑”引发的身份羞耻,需要完全不同的干预策略——前者需要重建诚信认知,后者需要强化身份认同。
教学中,学生的沉默可能是“抗议的盾牌”(如被当众批评后的抵触),也可能是“求助的信号”,精准区分才能避免教育错位。教师可尝试用“失望—期待量表”替代“不认真”标签,如询问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是题目难度超纲,还是时间分配不当?”曾有班主任将“调皮”拆解为“求关注的躁动”与“怕失败的逃避”,针对性干预后沟通效率提升60%,学生抵触率下降近半。
“扩建积极情绪”:驱动课堂动力引擎。拓展积极情绪可化解消极情绪。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积极情绪启动仪”,如课前3分钟“成功日志”的分享;警惕“情绪污染”,教师焦虑会抑制学生认知——曾有教师长期将工作压力带入课堂,学生课堂参与度从70%降至40%,可见其危害。
“社会情绪学习”:为德育提供新支点。阅读此书后,我发现可将社会情绪学习(SEL)框架融入德育实践。如在班会课设计“情绪察觉实验”,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观察冲突情境下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与心理变化,将抽象的情绪调节知识转化为具身体验,使学生直观理解情绪产生、升级与化解的机制,并练习换位思考与解决策略。
此外,教师还可建立“情绪备课本”,记录教学中的情绪事件及应对策略;开发“认知重评工具包”,将“挫败感”重构为“共情训练契机”,如将“作业抄袭”转化为诚信情境讨论等。学校可设立“情绪休息站”(每天15分钟强制“零工作交流”时间)、创建“情绪耗竭预警机制”(周课时超18节触发心理介入),制度关怀远胜心灵鸡汤。
技术越发达,情绪智慧越珍贵,我们要用情绪智慧为教育添温度。
(作者单位系上海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8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