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编后记

共读的结束与开启

发布时间:2025-08-19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来源:中国教师报

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共读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我相信,参与其中的教师对《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这本书的深度思考才刚刚开始。有时候思维的跃迁是在重读过程中完成的,更何况有一句话说,“比阅读更美好的事,是重读”。

通过这次共读,让我们切身体会到张丰博士所指出的传统教学困境——学习目标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我们也深刻认识到,有效的学习要围绕具体且有意义的“任务”展开。唯有将知识嵌入真实或拟真实的情境中,才能真正激活那些“惰性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能力的发展。我们知道了书中提出的学习设计模型迭代发展的三个关键框架:学习任务的变式设计、课内外学习任务的整体设计和项目化学习任务的综合设计。这三大框架生动体现了变式思想、整体思想与综合思想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共读我们进一步凝聚了共识:将“聚焦任务”作为改进学校教育的核心策略至关重要。这里所指的“任务”,是指那些模拟或直接源于真实世界情境、富有挑战性,且需要学生调用多种知识与技能才能完成的复杂“问题”或“项目”。践行这一理念,将是我们后续教学实践探索的重要方向。这无疑要求教师更新备课思维,尝试设计能够驱动核心素养发展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项目式任务,以此推动课堂从传统的“教的设计”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设计”的转型。

必须承认,这是一本颇具深度的著作。尽管作者张丰在序言中表达了撰写“读者友好型”书籍的愿望,让文字更通俗易懂,但书中探讨的“作业重构”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且融合了诸多国内外前沿理念。这样的著作更需要通过共读来深度探讨和消化。

我们这次共读活动的理念是:写以促读,读以致用,读写做的统一,最终实现读而致知、写而致知、做而致知。

阅读原本是一件高度个性化、私人化的事情,我们为什么要倡导共读?在共读开营仪式上,我谈了如下三点:

一是借助共读活动营造一个阅读场,让忙碌了一个学期的教师在暑期经由阅读静下心来,看到更辽阔的世界。阅读是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这类事情需要规划着去做,但平时我们都很忙,因此阅读的事情就会被搁置。建立这样一个“共读圈”就是为了助力阅读,让大家能相互影响着往前走。

二是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区里跟着感觉走的阅读可能是需要警惕的。真正的阅读是做挑战自己大脑的阅读。而那些有坡度的阅读,更需要以共读的方式进行。有些书自己读了,可能只是停留在浅阅读层面,只有经由共读,与同伴对话、与作者对话,才能完成思维进阶,收获认知以外的思考。

三是共读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共读产生共识”,尤其是在一个团队里共读的意义更大。我希望我们这个共读圈能成为一支相互悦纳、相互启发、互为支持的共读团队。

我们倡导以共写的方式促进共读。为什么要借助写来推进呢?

知识的河流里,共读是顺流而下,共写是逆流而上——去源头,创造自己的活水!只读不写,所谓学到的知识永远在漂流;落笔成文,思想才算在大脑深处扎了根。共读过程中的每一次写作都是大脑在做一次高强度的“认知训练”。因为写下即深刻,写下不仅可以展示我们的创造性思考,也能暴露我们的理解误区,然后在对话中进入全新的认知地带。

“以共写促进共读”的精髓,就是把“写”这一行动嵌入“读”的过程,让输出倒逼输入,让高质量的输出带动高质量的输入。输出,也让“共读”从“一起读”升级为“一起思,一起写,一起创”。

2025年的暑期共读结束了,但是我相信共读者关于“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的思考不会停止……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0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