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之怪现状

如此展演价值几何?

发布时间:2025-09-02 作者:何兴文 来源:中国教师报

此前我参加了一所学校举办的大型活动,作为主办方,学校有意借此机会展示素质教育成果,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形象。比如在会场周围精心布置了科技、体育、艺术、劳动等各类社团展演台,大约50个孩子身着统一校服,静静守候在各自的展位前,等待前来参加活动的各方来宾驻足观看。

这场景本是素质教育成果的生动呈现,却令人有些心酸。随着课后服务的普及与深化,各学校社团活动丰富多彩,渐成常态,学校之间特色虽有差异,却也有不少共同之处,所以此次活动展台前驻足者寥寥。对于这些牺牲了宝贵的学习时间、认真准备却鲜有观众的孩子,这样的展演值得吗?这几十个孩子,真的能代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部成果吗?

进入活动会场,舞台上的景象再次触动了我。几十个孩子已在台上静候多时,原来会前还有一场展示学校特色的暖场表演。5分钟表演的背后是至少1小时的候场与准备,这意味着几十个孩子下午的大半课程已然耽误。

活动最后是一场面向学生的讲座,但学生都坐在会场最后方,前排区域是参会的成年人。当讲座专家与孩子互动,稚嫩的声音从会场后方传来时,一阵强烈的愧意油然而生——“把孩子放在学校中央”不是一句口号,而应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安排中。诚然,这些孩子是幸运的,能近距离聆听专家的讲座、享受知识的盛宴,但这份幸运的覆盖面何其有限。校园里大多数孩子仍在教室里上课,他们甚至对近在咫尺的这场知识盛宴毫不知情。

这并非孤例。环顾当下,学校活动可谓丰富多彩。清明前夕各校纷纷组织学生赴烈士陵园祭扫,寄托哀思,能亲临现场的往往不过二三十名学生代表;安全急救讲座、社会实践,林林总总的活动,真正能参与的常常只是少数学生代表。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当活动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或任务,其教育意义是否已大打折扣?当展演者成为教育道具,旁观者被迫成为沉默的观众,最终将消解教育本该有的普惠性与生长性。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在策划每一次活动时,我们必须思考三个重要问题。

一是参与面有多大。活动惠及了尽可能多的学生,还是仅仅成为少数精英或代表的舞台?

二是效果如何。活动的真实教育价值在哪里?是流于表面的展示,还是能真正触动学生心灵、提升素养?

三是未能现场参与的学生怎么办。如何通过有效的安排,比如校园直播、录像回放、主题班会分享、延伸阅读、校园广播等,让未能亲临现场的学生也能从活动中汲取养分?不能只让少数人经历,而让多数人错过。如此,我们才能避免活动落入形式主义、表演主义的窠臼,让每一次教育投入都真正服务于全体学生成长。

那次活动的场景,让我想起特级教师李镇西担任校长时的一个声明:谢绝参观,拒绝“学习”。其深意在于教育不是供人欣赏的表演,它质朴、深沉,根植于日常的课堂、师生的互动和每一个孩子的点滴进步之中。

教育者要守住这份宁静与初心,少一些并非面向全体学生的展演,少一些仅为展示成果而设计的活动,把目光和资源更多投向每一个普通课堂里的常态教学,投向惠及全体学生的日常教育实践,投向那些默默无闻却滋养着绝大多数孩子生命成长的“土壤”。这才是对“办好教育为了谁”的深刻回答,也是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最实在的践行。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合肥市郎溪路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