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相当一部分获奖教学成果出现“获奖即终结”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三个维度的困境:一是推广主体单一,过度依赖行政推动;二是推广方式僵化,缺乏分层分类指导;三是推广机制薄弱,难以持续深入。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教学成果实践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发挥。
针对上述现象,四川省成都市夏子辉名师工作室在推广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中学思政课价值观教育的“三步五环”教学模式》的教改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名师工作室引领的“树型”推广模式。通过有效拓宽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多维路径,增强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内生动力,克服了教学成果推广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了教学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持续增值。
“树型”推广模式坚持以领衔人为主导、主研人员为主角、学科教师为主体,通过省内省外联动、线上线下结合、课内课外照应、理论实践交融等形式,形成了“多向辐射、交织成网”的“网状”辐射样态,充分发挥了教学成果的科研价值和实践效应。模式按照“根系系统(工作室)+主干系统(教研机构)+枝叶系统(实践学校)”的三级运行结构,建立了“系统构建—因地制宜—多方协作—持续改进”的成果推广机制,形成了从省会城市到基层学校的层级式推广路径和由核心到外围的推广网络,推动成果的深度应用和区域转化,实现成果从“高质量产出”到“高效益覆盖”的转变,增强成果推广的灵活性、实用性和转化性。
“树型”推广模式的建构和实施,主要基于教学成果的科研价值和实践改进,遵循课程创生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范式。该模式的理论框架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价值认知层面。融合价值观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提出“认知—体验—践行”三阶段发展模型;二是教学过程层面。设计“情境感知—价值辨析—行动强化”三个教学步骤,嵌入“启思—探理—明辨—笃信—力行”五个操作环节;三是评价反馈层面。构建包含认知理解、情感认同、行为倾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该模式采用生态化系统设计,包含三级结构:一是根系系统(专业支撑层),即以工作室为“根系”,由科研专家、教研员和主研教师组成智库团队,负责成果的理论提炼和工具开发。目前,团队已开发了12类教学工具包、近100个教学课例,形成了《“三步五环”教学设计指南》等配套资源。二是主干系统(区域枢纽层),即依托工作室平台,向上衔接省市区教研机构,向下延伸至省市区名师工作站,横向联合省外名师工作室联盟,形成“省—市—区(县)”三级推广链,同时建立“教学成果转化共同体”,实现成果的层级化推广和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三是枝叶系统(校本实践层),即以成果推广承办学校为基地校,采取“1+N”辐射策略,每所基地校带动周边5—8所学校,以“定制”推广、“云教”赋能、“迭代”优化等方式,使成果推广从“输血”变为“造血”,真正实现“落地一所,辐射一片”。
根据各地教育需求和学校师生实际,该模式采用差异化推进策略,形成了多主体协同的系统化模式、基于需求的分层分类模式、实践与研究并行的迭代优化模式、数字化驱动的智能推广模式、成果孵化专家的深度推广模式等五种不同类型,拓展了成果推广的路径和方式。同时,该模式建立起三大运行机制:一是动态诊断机制,即应用教学行为分析技术,对成果推广课例进行编码分析,生成个性化改进建议。二是文化适应机制,即提出“70%标准+30%本土化”原则,为成果推广提供创新可能。三是迭代创新机制,即建立“实践—研究—改进”闭环,实现模式升级。
模式的落地生根,既需要课程创生作为保障,也需要课堂创生推动落实。智库团队分类开发了适合线上线下、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的4类50多个主题教育课程,系列编撰了6册校本化“六爱”思政特色课程,精心打造了2讲省级行走思政金课,有效实现了课程创生的目标。课堂创生主要基于认知冲突的审辩式教学、高参与的自主构建教学、大概念统领的结构教学等教学原理,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课内与课外、教学与实践相联结,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教学评价则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坚持素养导向,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
“树型”推广模式的成功实践,既保证了成果转化的专业性,又增强了成果推广的适切性。未来,“树型”推广模式要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构建更加精细化的效果评估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十六中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