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多元表征包含语言、情境、图像、实物、符号等形式,能够有效支撑教师构建系统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对运算步骤和数理关系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2+3=5”时,可以通过“2个苹果加3个苹果”(实物表征)、画2个圆圈加3个圆圈(图形表征)、写算式“2+3”(符号表征)、说“把2和3合起来是5”(语言表征)等方式呈现。在语言表征的支持下,学生得以在观察和描述过程中深入思考,从而明确计算中的逻辑联系。情境表征强调通过真实问题引导学生从设想阶段进入验证阶段,使其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构建数学逻辑。图像表征能够以可视化手段强化学生的直观感受,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比较中总结数理规律。符号表征则能将抽象的数理关系转化为具体运算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技能迁移。基于此,教师的教学设计须遵循一致性和适切性原则,确保表征的选择和转换在逻辑层面保持统一,同时与学生的认知起点相适应,从而在计算教学中实现多元表征的有效应用,稳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数学学习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多元表征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抓手。在多元表征的支持下,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在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形成独立的数学思维。基于此,教师应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多种表征形式的转换中增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其运算能力。
语言在数学中的“表现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思考深度。数学课堂上,语言表征可以作为“催化剂”将视觉信息翻译成可操作的认知内容,使学生逐步感知计算步骤背后的数理逻辑,进而形成连贯且清晰的思维轨迹。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描述每一个运算步骤时使用富有层次感的语言,细致呈现数字之间的关系,以清晰的数学逻辑铺展运算步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当做到简明生动,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对运算过程的认知。此外,在分析计算现象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将学生的观察转化为理解,引导其在自我表达中寻找解题思路。
情境表征的实质在于赋予数学活动鲜活的“情境语境”,推动学生从设想阶段逐步进入验证阶段。在设想阶段,学生置身于特定情境中探究“如果这样会怎样”,通过假设推导出可能的结果。进入验证阶段,学生逐步思考设想的合理性、分析各个步骤间的逻辑联系,将设想的虚拟概念逐渐具象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将数学问题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设想中进行逻辑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层次的设问方式,鼓励学生在情境表征中反复验证设想,使情境在其思维的拓展过程中逐步“落地”,实现从设想到验证的闭合推理。
图像是数学逻辑的具象化表现,能够使数量关系、比例等数理信息清晰可见。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将图像作为课堂核心的视觉媒介,设置富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反复比对多个图像,在对比中逐步识别数量的变化轨迹、关系的递进层次。同时,教师可以设置“类比思维”环节,鼓励学生在相似的图像中归纳共性,提炼出数理关系的普遍性逻辑。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包含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将视觉信息凝练成语言表达,结构化表述逻辑规律,实现对数理关系的清晰总结。
在计算教学中,符号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简洁的形式中蕴含了深层次的运算规律,能够引导学生在逻辑架构中探究计算规律,进而将符号语言“翻译”成计算步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分层符号,引导学生理解基础符号、运用复杂结构,并通过重复使用帮助学生在符号与数量的关系中找到规律的“痕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问题链深入设计多样化问题,鼓励学生用符号语言表达复杂问题中的运算关系,从而映射出问题的多层关系。同时,学生要建立起系统化的数理思维架构,将计算技能从符号层次顺利迁移到具体的运算层面,形成“符号—运算”的有效衔接,进而将抽象的符号语言内化为运算过程。
在计算教学中,各种表征形式应当在具体内容和步骤方面保持一致,与学生的认知阶段同步。学生不需要频繁地调整其对不同表征的理解,而是沿着一条主线稳步深入,在稳定的认知结构中体验数学逻辑的连贯性。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师应根据一致性原则,选择一种表征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进一步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或任务,使学生始终围绕既定的表征进行思考,避免因表征切换导致认知分散,帮助学生在同一表征中深度巩固思维模式。
同时,适切性原则也并非简单的表面调和,而是使表征形式精准匹配学生的思维起点,通过调整表征打开学生理解的“阀门”。坚持适切性原则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教师要使表征模式成为学生理解数学的抓手而非额外负担。教师要在多种表征的转换过程中设置连贯性的练习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表征间自然迁移而不丢失逻辑线索,使其在操作过程中将语言描述直接对应符号化的计算步骤,逐步形成“语言—符号—运算”的稳定结构。这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
总之,多元表征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提供了一条“具象化—结构化—抽象化”的路径,在多元表征的视域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强调支持学生在不同认知层面上进行深度思考,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全面理解,增强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能够更有效地掌握数学概念,实现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和应用。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1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