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站在历史的回望处,恰逢新学期开学,作为小学班主任兼思政课教师,如何让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既能触摸到烽火岁月的温度,又能理解抗战精神的永恒价值,引领他们成长?经过一番思考,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学第一课。
故事里寻根。中华民族历经14年艰苦抗战,取得了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从东北抗日联军的林海雪原游击战,到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再到鼓舞全国军民抗战信心的百团大战,中华儿女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抗战胜利,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首先,开学前一周,我会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抗日故事,开学第一课分小组讲述抗日故事,分享阅读故事后的感受。其次,我结合语文课本里的《狼牙山五壮士》《灯光》《地道战》等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华儿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最后,跨学科融合课程内容,我和学生一起解析《黄河大合唱》的文学力量;重现《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历程;欣赏抗战主题版画,这样可以形成多维育人合力。这样的具象化活动让学生在故事里寻找到抗战精神的实质就是爱国,抗战精神早已熔铸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将这种基因传承和发扬。
地标上铸魂。在家乡湖北当阳城西北隅有一片浸润着热血与信仰的红色圣地——襄西革命烈士陵园。24米高的纪念碑正面题写着“在襄西献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4个大字,碑座两侧的浮雕定格着血与火的瞬间:1927年瓦仓起义的猎猎旌旗,1940年襄西抗日游击队的矫健身姿,1949年中原突围的滚滚烟尘。纪念馆里陈列了626位区营级及以上职务的烈士,馆内以襄西革命斗争史为主线,打造“风起云涌”“星火燎原”“同仇敌忾”“走向胜利”“赓续传承”五大主题展区。我已经多次在清明节、建队日带领学生来这里扫墓、献花、听讲解、重温入队誓词,甚至通过VR技术让学生切身感受新四军襄西独立团浴血奋战的场景。开学第一课上,我会播放先前活动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再次在家乡的土地上触摸到历史的肌理,让他们的内心完成从记忆到信仰的升华。
承担中续脉。开学第一课的最后我会引导学生注重实践转化,锻造行动自觉是活动的终极目的。我会引导学生开展“寻找身边抗战记忆”项目式活动,让学生采访老兵后代、考证本地抗战遗址,将家族史融入民族史。我之前收集了一些家乡的抗战老兵资料。比如,刘宝田是当阳抗日民主根据地及抗日武装的主要创建人;罗经楚曾参与抗日战争期间的多次战役;陶先绣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后来任当阳县妇女救国会主席。我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他们可以分小组去了解更多的故事,与老兵后代面对面。然后我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在当阳本地有许多的抗战遗址,让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去考证。另外,在我们的校园里有纪念碑、党史馆,因为这里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当阳小组诞生地,也是当时整个宜昌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党小组。我会号召学生积极参加新学期学校党史馆“红领巾讲解员”选拔活动,在校园党史馆讲述李超然英勇就义的悲壮故事,让他们能接棒具有“起点”意义的红色文化。
这样的开学第一课,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抗战精神”,为什么要传承“抗战精神”,如何传承“抗争精神”,我们需要有什么样的行动。真正的思政教育一定是可以在历史的回响中听见未来的召唤。我们有责任让抗战精神在一代代青年的血脉中奔流不息,引领他们勇往直前、追求卓越。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当阳市东门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03日第1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