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七个转变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彭红超 来源:中国教师报

教育数字化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021年8月,教育部批复同意将上海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同年发布的《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中明确了“创新教育场景示范应用”“推进教育新基建”等八项主要任务。此后,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党代会报告、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发布、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组织举办……标志着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点。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的新阶段。前一阶段,我们将教学组织、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各方面业务以数据形式记录下来,实现了数据化管理。在当前的新阶段,我们追求利用这些数据以及数智技术的优势,重新构建教育领域的业务流程、实现业务的数字化创新,这将涉及七个方面的转变。

教育目标向素养本位转变

教育要为未来而教,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获得成功。数智时代,知识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逐渐凸显出公有化趋势,人们可以随时根据自身需要填补知识缺口。因此,具备创新、审辩、合作、沟通等核心素养将成为胜任未来生活、工作的新的人才标准。

面对这一现实,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确立了核心素养本位的核心教学观,同时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确定了各学段以及各学科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应顺应这一教育理念变化,推动教育目标向素养本位转变,以此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后获得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后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与素质不同,核心素养剥离了素质中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先天内容,强调能够后天习得、经过学习逐步养成的内容。这一教育目标的转变,奠定了实现高效、公平、个性化的未来教育发展基调。

教育评价指标向流畅度转变

教育目标转向素养本位后,评价指标也应转向流畅度。

流畅度是衡量技能流利程度的指标,即针对一项技能,学生表现得越流利,就越有可能在不复习的情况下使用该技能解决问题;越有可能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继续实施该技能;越有可能将该技能应用于解决前所未见的新问题。因此,流畅的学习表现是学生真正掌握技能的体现,符合素养本位的教育目标观。

同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支持下,教育评价方式也会发生改变,转向隐式的稳定性评价。简而言之,教师能够在不打扰学生正常学习甚至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评价,且这种评价并非依赖学生的单次测验或考试结果,而是以学生全过程学习表现为支撑的多种取样数据,从而避免一锤定音式评价的缺陷。目前多数学校采用的智慧点阵笔、智能手环等常见智能装备,使得这一转变成为可能,这些装备可以稳定持续地采集、诊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心理体验以及学业成就。

教学要素向五要素转变

传统的教学要素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媒体和教材,教育数字化转型则将其扩展到五要素,新增了数据这一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数据没有实际的物质基础,而是一种以数字形式存在的隐形要素。数智时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走向数字化,任何教学活动都将伴随数据产生。因此,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对教、学、管、评、研等各方面业务的乘数效应,推动教育由“互联网+”进一步升级为“数据要素×”,成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内容。

对于教师而言,数据能够赋予其三种教学能力:一是“显微镜式”的观察能力,助力教师看得更细;二是“望远镜式”的预测能力,助力教师看得更远;三是“导航仪式”的指导能力,助力教师看得更准。对于学生而言,数据能够为其提供精准、全面、真实的自我学习画像,从而赋予他们更强大的自我诊断和调节能力。在五要素视域下,教学实践具有鲜明的数据驱动特色,但教师绝不能盲目服从数据的驱使,而要将数据作为教学直觉、经验的证据,以此支撑教学优化。

教学主体向“师—机—生”三维关系转变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教学主体得到拓展,推动着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从“人—人”的二维关系向 “师—机—生” 的三维关系转变。

在二维关系中,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开展教学,然而面对几十名学生,教师难以持续顾及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在三维关系中,智能机器可以作为教师的“多重分身”,共同与学生互动,这使得上述规模化与个性化的矛盾变得容易破解。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交给智能机器,让机器指导、陪伴学生学习。基于此,在“师—机—生”的三维关系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能够真正得以实现。目前,已有多款智能产品服务于多所中小学校,而且应用已经开始由智能评测、管理等外围场景深入到课堂教学等核心场景,随着教育数字化的推进,这种三维主体关系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样态。

教学范式向人机协同教学转变

人机协同教学范式通过人类教师与智能机器相互配合、彼此协作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其基本原则是适合机器做的事让机器去做、适合人类做的事让人类来做,适合人机合作的事让人与机器共同完成。

在数字化教育中,人机协同教学将呈现出三种创新思路。一是智能增强,即人工智能作为教师的外在智能体,为教师出谋划策,赋予教师更卓越的数字化教学智慧和专业发展能力。二是过程融合,即人工智能主动分担部分教学活动任务,人类教师引领、指导或优化人工智能完成。三是知识聚合,即人工智能通过结合自身算力和教师的直觉经验,与教师协同创造知识,如教师与人工智能合作设计探究性教案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人工智能在文本聊天、文生视频等方面的表现令人惊叹,但在果因推理、情感理解,特别是道德文化等方面仍存在“致命弱点”。因此,在人机协同教学范式下,教师仍是教育教学的负责人,也是决定人工智能参与教学活动的“总开关”。

信息化教学能力向数字素养转变

当前,数字素养成为继识字、语言、算术之后人们应具备的第四大基本素质和能力。为适应人机协同这一教学范式,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应向数字素养转变。数字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延展,延伸出的部分本质上是数据素养,即教师从教育数据中获得有价值的见解的能力。教师不仅需要从信息的使用者转变为信息的创造者、从信息的传播者转变为信息的解释者,更需要从利用数字技术转向探索数字技术,从被动适应数字环境转向积极改造数字环境。具备数字素养的教师既要能够利用Office、WPS等工具制作教学资源,也要能够对教育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解读,更重要的是能够使用如智慧黑板、点阵笔等智能化工具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教师角色向精细化转变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教师角色转向精细化,由提供备课、讲课、评课一体化综合服务的“全科”专家转变为负责自身专业领域的“专科”专家。这种由“全才”向“专才”的转变,是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全新理解。以往,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组织实施、质量评价等方面都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教师角色转向精细化后,教师卸下了“一肩挑”的多重责任,转而专注于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教学业务,从而推动教育质量得到极大提升。通过发挥教师专长打造“完美”教师团队,正是教师角色精细化的价值所在。同时,教师角色精细化也能够让教学变得灵活,教师可以根据具体任务或个性化要求进行教学调整,并通过教师重组打造业务互补的教师团队。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机协同教学中教师决策的过程诊断及优化策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4YJC880105)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14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