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活泼泼的阅读者》一书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阅读本质的窗,这扇窗,明亮、视野开阔,作者以媒体人的敏锐视角与教育者的深厚情怀,在书中剖解了校园阅读的“道”与“术”。读此书,如同处处看风景。
“我”在书页间重生
书中提出的“我觉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爱故我在”,如三声清越的钟鸣,叩击着教育阅读者的心灵。《培养活泼泼的阅读主体》一文,直指当下阅读推广的痛点:当阅读沦为应付考试的任务和被迫完成的作业,阅读主体的觉醒便成了一场空谈。
陶渊明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怡然,是阅读主体与文本共振的美妙境界。书中说得好:真正的阅读应是“由静而动”的生命体验,初读时“潜龙勿用”的忘我沉浸,再读时“反刍咀嚼”的深度介入,最终达到“生成精微,化而为我”的裂变。就像苏东坡抄《汉书》,每抄一遍便领悟一层深意,最终达到“指字成诵”的境界,这是阅读主体不断觉醒的一个生动案例。
反观有些校园的“奇葩阅读测试”,如阅读《西游记》,考“猪八戒的耙子几个齿”之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阅读,何谈“觉”的苏醒、“思”的建构、“爱”的孕育?该书的警示振聋发聩:没有主体觉醒的阅读,不过是文字在视网膜上的机械投射,唯有让读者在书中看见自己、发现世界,阅读才能真正成为“生命触摸的过程”。
精当的经典阅读之辩
关于经典阅读的探讨,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该书认为:当《红楼梦》的人性悲歌,沦为“金陵十二钗判词默写”,经典便成了被凌迟的“文化尸体”。明代学者李贽提出了“童心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恰因其蕴含着未经雕琢的人性之光,而僵化的阅读指导却用“标准答案”的枷锁桎梏了这份本真。该书认为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智慧,其实是对“会意”境界的推崇:不能满足于表层知识,比如九方皋相马“得天机而忘牝牡骊黄”,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阅读经典也要直指“天机”,不需要在“牝牡骊黄”(雌雄颜色)上纠缠。
该书并不是反对经典阅读,而是呼吁“净化”与“补充”并行。如《水浒传》的暴力美学需引导思辨,《红楼梦》的悲情基调需辅以积极解读。丰子恺读《红楼梦》,少时为宝黛伤情,中年见家族兴衰,老年悟人生荒诞,可见经典的魅力就在于随生命成长而不断被重新发现。该书主张对经典要持审辨态度,并不是所有经典都适合青少年,唯有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才能让经典成为滋养心灵的清泉。
守护“慢火炖老鸡”的耐心
在《阅读推广之精微》一文中,该书及时雨般提出了“慢火炖老鸡”理念。一些学校的阅读推广,动辄“百日读百书”的豪言壮语,实则是“大水漫灌”的粗放模式。许多地方,阅读追求形式,做了许多似是而非的事情,读书“手抄报+读后感+考试”的模式,费时又无大的意义,不禁让读者感慨:当阅读成为无实质的形式、成为负担,怎么还能达到像李白所说的“相看两不厌”?书中不时出现警示,比如,“阅读推广的歧途,是让读书成为‘知识化的表演’,而非生命的对话”,切中时弊。
更可贵的是,该书特别强调阅读指导者是“服务者”,是递梯子、送钥匙的协助者,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布道者。下面这句话,可以当作经典:“阅读不是语文课,应是自由的、个性的、跨越的。”学生只有在无拘无束的阅读中品尝到“发现”的喜悦,才能真正建立起对书的依赖关系。
书中关于“亲子共读”的阐述也发人深省。不少家庭的所谓“共读”,已经沦为“家长意志的延伸”。当孩子的走神被呵斥、兴趣被打压,“共读”也就成了“喂养式阅读”,不患上“阅读厌食症”已不可能。什么是理想的“共读”呢?就像“大鱼带小鱼游”,家长化身“游动的书架”,以自身的阅读热情感染孩子,家庭共读也就成了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
实现阅读道与术的辩证统一
该书在《阅读之要机》中提出,校园阅读的“道”是唤醒阅读主体,让学生成为自主的阅读者;“术”则是具体的引导方法,需服务于“道”,而非本末倒置。下面这段话十分精当:“阅读主体的觉醒是有标志的,这些标志展现了读书的本质……‘我觉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爱故我在’,这三点是通过阅读寻找自我、唤醒自我、发现自我的过程。”说明什么呢?“道”是阅读的终极目标,通过阅读实现生命的觉醒与成长;“术”是路径,如创设阅读情境、设计启发性问题等,但需以不破坏主体性为前提。他举了古代石勒听史书的典故:羯族人石勒虽不识字,却喜欢让人给他读书,他听完了一本《汉书》,果然开通,分析时局,赢得了战场胜利。在他那里,实现了“主体介入”,“听”是术,“思”是道。
该书强调要回归阅读初心,《关于阅读的糊涂账》一文条分缕析地厘清阅读的本质:第一是满足好奇心,第二是为情感与精神发育,第三是获取方法论,第四是寻找自我。这是总结读书规律,比如,莫言在童年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翻遍村头的旧报纸,甚至熟读《新华字典》,这份对未知的渴望成为最本真的阅读动力,使他达到了同龄人达不到的阅读境界。该书提出了“种子问题库”这个概念,十分精妙:童年的阅读不应追求“标准答案”,而应鼓励“胡思乱想”。就像那个为养蚂蚁读遍相关书籍的少年,好奇心的火种一旦被点燃,就会照亮整个生命的探索之路。反观有的功利性阅读,将读书等同于“提分”“升学”,本质上是对阅读本质的背叛。阅读的终极意义,在于让人在书中遇见更广阔的天地,在“我觉、我思、我爱”的循环中完成精神的新陈代谢。
读完本书,作者对“活泼泼的阅读者”的期许声还在耳边回响:我们阅读,不能成为“两脚书橱”。阅读不是教育的“装饰品”,而是生命成长的“必需品”,我们要培养出真正与书为友、终身以读为乐的“活泼泼的阅读者”。什么叫“活泼泼”?就是在阅读中能达到内动状态,有好奇心的释放,能触摸到生命的新鲜感和陌生感。这是我们阅读的理想境界:在文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让生命在其中舒展、觉醒、绽放。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原校长,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7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