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与树为友”开启“三年之约”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范玉琴 来源:中国教师报

小学升初中,不少学生刚拿到课表就犯愁——学科一下子多了好几门,摸着课本都觉得迷茫。我总在思考:能不能让学生第一次遇到生物课,就打心底里喜欢上这门课呢?

9月开学,我下决心要改改老办法。我想给学生上一堂以“与树为友”为核心的第一课,把跨学科知识、传统文化和现代心理学融进去,当成长期生命教育项目的开头。

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三个实在的理念支撑。

第一个是社会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提出的“亲生命假说”,说的是人类天生就想与自然、与其他生命靠近。正如孩子见了小草会摸、见了小鸟会追,这就是本能。可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每天对着屏幕、看着高楼,这份本能慢慢就淡了。我的课就是想把这份亲近自然的本能再叫醒。

第二个是“森林浴”的科学道理。现在有研究证实,人待在自然里压力激素皮质醇会少很多;要是抱着树、跟植物多接触,还能促进催产素分泌——能让人觉得开心、平静。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容易焦虑,有时候心里话没处说,跟树打交道能帮他们放松。

第三个是古人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话与生物学里的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其实是一个道理。我想带学生读点古诗、宋词,比如《诗经》里写植物的句子,让学生知道生物学不是新鲜学问,早把这些智慧藏在文化里了。

有了这些想法,课堂该怎么落地?我拆成了三个环节,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与树为友”的世界。

第一环节,先跟学生拉近距离。上课铃响了,我先读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读完就跟他们讲我的故事——我以前是农村孩子,小时候看见石头缝里的苔花,觉得这小生命真坚韧,从那时候起就喜欢上生物,后来才成了生物老师。

讲完我的故事,我放了一段“抱树疗愈”的小视频,再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科普资料,让同桌一起找“跟植物互动有什么好处”。学生看得认真,讨论得也热闹。这下,语文课的诗意、心理学的小知识、生物学的科学依据就融到一起了。

接着是第二环节,带学生去校园里“找朋友”。不是让他们认树名、记特点,而是找一棵“看对眼”的树。有的学生蹲在香樟树下摸半天树皮,有的学生盯着桂花树闻香味不肯走,还有的学生选了黄葛兰,说“它站得直,像我想成为的样子”。

每个学生都要给树取个独一无二的名字,比如香樟树叫“张牙舞爪”,桂花树叫“香团团”。然后填“认友卡”,写上树的位置、名字、初见印象,最后还要写“初见寄语”——就像跟新朋友说第一句话。有的学生写“以后我每天都来看你”,有的学生写“希望你今年能长高一点”。这个环节,学生用艺术的眼光看树,用动手的方式记录,还把心里话写成文字,生物、艺术、劳动、语文就这样串起来了。

第三环节,我想把这节课变成长期约定。第二周上生物课,我把“认友卡”还给学生,布置新任务:给树朋友写一封信,顺便想想自己初中三年要怎么过。这不仅是跟树对话,也是学生跟自己对话——想不想学好哪门课?要不要培养新爱好?这其实就是思政课的理想信念教育。

我还跟学生说,也可以给“树朋友”建电子档案。春天拍它发芽,夏天拍它长叶,秋天拍它落叶,每周有什么心里话,记在备忘录里下次跟树“分享”。这样一来,信息技术也成了学生观察自然、记录情感的帮手,给这个长期项目添了点科技味。我跟学生讲明:初中生物只上初一、初二,这两年我陪着你们做项目,初三就靠你们自己接着观察、记录——这是我们的“三年之约”。

这个项目要长期做下去仅靠生物课还不够,要有更多跨学科活动支撑,第一个学期我先试两个方向。

一个是“生物+语文”。我准备找语文组教师一起办“给树朋友写三行情诗”的活动。之前试过类似的活动,有个学生写给香樟树的诗特别打动人:“幽香入袖/步履为你停留/烙印在心头。”有了情感,学科之间的墙就被推倒,学生既懂了树的特点,又学会了用文字表达感情。

一个是“生物+传统文化”。我想让学生给古诗词里的树“找朋友”。比如读李清照的《瑞鹧鸪·双银杏》,里面写“风韵雍容未甚都”“玉骨冰肌未肯枯”,读完就问他们:“咱们校园里有没有银杏树?它是不是诗里写的样子?”学生立马跑去校园找,围着银杏树看半天,有的还跟树说:“原来你在古诗里这么美啊!”这种跨越千年的对话,让知识一下子“活”起来。

这堂“与树为友”的第一课,虽然只是一个开始,但我能想到,学生会因为这节课多信任我一点,会因为摸过树的纹理、写过给树的话,觉得生物学不是枯燥的知识,而是能触碰到的生活。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7日第1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