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传统教研系统性不足、教师成长体验欠佳等瓶颈,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以“兴趣驱动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为载体,组建涵盖园本教研、课程资源、信息技术等七大社群,以此走出一条教师专业发展从“单兵作战”向“群智共生”转变的新路径。
顶层破局:锚定全链条需求,构建社群生态框架。传统教研共同体常因覆盖领域零散、协同性弱等难以满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梁溪区在推进社群落地之初便跳出“单点设计”思维,以“全链条覆盖、全场景赋能”为核心,锚定教师从课程理念到教育实践的关键环节,构建起覆盖教育全流程的社群体系。
这一体系的设计逻辑源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痛点的精准把握,梁溪区并未简单划分社群类别,而是围绕“教师需要什么、发展缺什么、教育质量补什么”将社群功能嵌入从课程设计到师幼互动的全链条,既解决“怎么教”的实操问题,也回应“怎么评”“怎么用技术”的深层需求,确保社群落地之初便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同频。
三维支撑:搭建“智库+领航+平台”网络,破解落地难题。社群要落地,关键在于“有人带、有资源、有平台”。梁溪区针对教师参与社群不知从何入手、缺乏专业指导、资源难以共享等困境,构建起“高校智库+名师领航+数字平台”的三维支持网络,为社群运行注入持续动能。
在专业引领层面,梁溪区建立“名师传帮带”长效机制,聘请高校专家、特级教师、省学科带头人担任社群“领航员”,每位“领航员”对接1—2个社群,通过“蹲点指导+案例研磨+骨干培养”的方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
在资源共享层面,社群依托“梁溪名师在线”数字平台,不仅整合各社群的实践案例、课件资源,更设置“资源共建”板块——教师可上传自己的教研成果,经名师团队审核后纳入平台,形成“上传—审核—共享—迭代”的闭环。截至目前,平台已沉淀AI教学工具包等资源超千份,真正实现“一人探索、众人受益”,避免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
技术赋能:以数智重构教研关系,激活社群内生动力。推进社群落地最怕“新瓶装旧酒”。梁溪区让社群从“经验交流场”升级为“创新实验室”,以此激发青年教师与资深教师的协同活力。如针对“青年教师技术强但经验浅、资深教师经验足但技术弱”的现状,梁溪区在社群推进中营造“混龄协作”——以00后教师为主体的青年群体牵头技术探索,资深教师负责专业把关,形成“技术敏锐+专业洞察”的互补格局。
机制创新:以科学路径保障实效,避免“形式化”陷阱。社群落地最易陷入“开会热闹、会后无果”的形式主义。梁溪区通过“需求导向+闭环管理+激励保障”的机制设计,确保社群活动“有目标、有路径、有成果”。
在需求导向上推行“四步法”。先通过线上问卷、线下座谈精准识别教师高频诉求;再根据需求组建“教研智囊团”“案例开发组”等职能小组,明确分工;随后围绕需求开展“案例研讨+实践验证”;最后将成果通过区级赛事、专题分享等形式进行辐射,确保“解决一个问题,带动一批成长”。
在闭环管理上各社群均建立“诊断—干预—反思”机制。以师幼互动社群为例,先通过调研摸清教师认知短板,再结合《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设计“微格分析法”——将师幼互动视频拆解为“教师提问方式”“幼儿回应类型”等细节,让教师看到问题;随后开发“有效师幼互动分析工具”,指导教师优化行为;最后通过“互动质量跟踪评估”检验改进效果。这种“问题从实践中来,解决方案到实践中去”的闭环,让社群落地不流于形式。
在激励保障上创新“任务清单+积分激励”模式。为教师设计“社群参与任务清单”,如“参与1次案例研讨2分、提交1个原创案例5分”,积分可兑换名师指导名额、培训机会等。同时,将社群参与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与评优评先挂钩,从制度层面激发教师参与社群的主动性,避免被动应付。
从顶层设计到机制保障、从技术赋能到成果辐射,梁溪区推进教师专业学习社群落地的核心始终是“以教师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如今,梁溪区正进一步推进“智能化社群云空间”建设,不仅是对教育数字化的回应,更是对“让每个教师都能在社群中成长”的深层实践。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4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