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创”背景下,平顶山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专创融合理念的指导下,培养目标凸显“双创”要求、课程内容融入“双创”思维、人才评价突出“双创”素质、实践平台强调“双创”能力,构建了具有师范专业特色的“3545”“双创”能力培养模式。本文系202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专创融合视域下大学生‘双创’能力评价及提升路径——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SJGLX0181)。
精准定位,构建评价体系
有效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必须有科学的评价方式。平顶山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依据师范专业认证标准,构建了由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双创”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双创”实践认知、“双创”实践方法、“双创”实践能力、“双创”实践意识4个一级指标构成。“双创”实践认知是指对地理教育改革和地理科学前沿的认识和把握,形成地理师范生的创新创业理论和学科素养;“双创”实践方法是指运用地理研究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地理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与策略;“双创”实践能力是指解决地理教育实际问题、创新地理教学设计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综合应用能力;“双创”实践意识是指主动探索地理教育改革、积极投身地理科学实践的创新精神与责任感。
模式创新,“3545”培养模式探新路
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具体情况提出了“3545”双创能力培养模式,形成了具有师范专业特色的培养模式。
“3545”模式中的“3”,即3种专创融合模式。专业嵌入是指通过课程渗透、单独开设特色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设置和单独开设创新创业工作坊等方式,将双创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过程;跨专业联合是指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教育实践由教师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指导,地理技术实践由数学、计算机和地理专业教师指导;社会化合作是指专创融合的最高层次,实现高校、行业、政府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在项目驱动中逐步深化体验。
第一个“5”,即5种专创融合路径。理念融入是将个性化、应用性、创新性等理念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平台融入是指通过打造知识空间、创客空间、孵化空间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支持;内容融入是指将双创意识、能力、品质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中;方法融入是指采用模拟训练、工作坊、竞赛等形式,实现第一、第二课堂联动;服务融入是从经费、场地、师资等方面提供保障,建立“高校—行业—政府”专创实践教学共同体。
“4”是指4种信息化,即环境建设、应用能力建设、资源建设、资源保障信息化,为“双创”教育提供现代化基础。
第二个“5”,即“5e”模式,是指engage(吸引)、explore(探究)、explain(解释)、elaborate(扩展)和evaluate(评价)。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5个环节达成“双创”认知、方法、能力和意识培养的目标。
实践探索,重构课程体系
在具体落实中,该专业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了整体重构。其中,教育实践从大一至大四设置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校内教育实训、教育实习研习、教学技能竞赛和毕业论文等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教学与育人的创新实践能力。学科实践包括地理过程、地理技术和综合应用实践三段,分别对应低阶的地理认知能力、中阶的地理技术应用能力、高阶的地理综合创新能力,三种能力递进式培养。
课程重构既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又突出地理学科的实践、应用性特点,使学生既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成效显著,改革发展结硕果
平顶山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在“双创”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进,硕果累累。该专业2023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2021年获批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为学生的“双创”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该专业已获批省部级各类课程15门,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教学改革成绩显著。近3年来,学生在国家、省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96人次,其中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铜奖2项。优异的成绩来源于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过硬的创新能力,更是对“双创”教育成效的生动诠释。
平顶山学院地理科学专业“3545”双创能力培养模式不仅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也为类似专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该模式可复制、可推广,对地方师范类院校专业建设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