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开一家旅行社,把马尔代夫的风土人情介绍给中国人。”
马尔代夫富瓦穆拉岛的午后,20岁的泽恩·阿里·穆罕默德(Zeen Ali Mohamed)举起手机,用略带口音却流利的中文,对着镜头介绍起家乡的碧海与蓝天。她身后是一间教室,一群当地学生正围坐在一起学习中国剪纸和书法。
一年前,泽恩还只是一个对中文一无所知的普通女孩。如今,她已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国通”,不仅与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同学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还荣获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职教赛道国际合作赛项匠心合作奖。
泽恩人生的转变始于一个名为“中文+文化+职业技能”的培训项目。这个项目也成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向海外的一个生动缩影。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行十周年之际,“职教出海”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技术输出,而是逐渐演变为一种新型的外交实践——“技能外交”。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在马尔代夫开展的职教出海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落地写照。
“我们不是来‘教’他们的,而是来‘一起学’的。”来自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的教师王梦娇这样说。她认为,传统的语言教学容易陷入单向灌输的困境。而在马尔代夫,她尝试把中文课堂变成一场跨文化对话:学生用中文拍摄短视频,介绍家乡风景;把马尔代夫的传统纹样融入中国书法;甚至模拟酒店前台情境,练习中文接待。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用中文解决真实问题。”王梦娇说。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她主动学习迪维希语,了解马尔代夫的音乐和传统工艺。这种“双向奔赴”让课堂焕发活力。
项目创新采用了“校—企—对华友好组织—政”四方联动机制:富瓦穆拉市政府负责招生与场地协调,出海企业提供行业资源,中马文化交流协会承担联络工作,学校负责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
“我们并不是简单地把国内职教模式搬过来,而是要打造真正‘本土化’的课程。”项目负责人介绍,他们结合马尔代夫旅游业发达的特点,设计了“旅游电子商务”“酒店中文”等实用课程,让技能培训与本地就业紧密衔接。
库阿梅·门萨(Kwame Mensah)一直痴迷中国书法,却苦于岛上找不到教师。得知培训项目后,她第一时间报了名。
“第一次握毛笔时,手都在发抖。”库阿梅回忆。但她很快找到了创作的灵感——把马尔代夫的珊瑚纹样融入汉字结构,让墨迹在宣纸上“泛起”印度洋的波光。结业后,她在当地学校创办了“中国书法沙龙”,吸引数十名学生参与。她所设计的珊瑚主题书法作品获得了企业赞助,并与泽恩一同参加了创新大赛。如今,她正在申请云南大学本科,梦想搭建一座“马尔代夫文创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的数字桥梁”。
泽恩在培训结束后,参加了由中马文化交流协会组织的赴华研学。在上海,她与中国青年一起开发文创产品,将中国珠扇与马尔代夫传统纹样相结合。回国后,她积极组织中国文化活动,立志成为一名“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工程师”。
数据显示,参与培训的学员赴华留学意愿提升了53.24%,76.53%的学员明确表示愿意继续参加进阶培训。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正在被点燃的梦想。
“技能外交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可持续性。”项目团队负责人强调。
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构建了多元资金体系:出海企业提供部分赞助,对华友好组织协助募捐,地方政府则提供场地与政策支持。这种模式让项目逐渐摆脱对政府资金的依赖,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文化认同的悄然建立。“当马尔代夫青年用中文介绍家乡,用中国技术解决本地问题,他们眼中的中国不再是遥远的‘他者’,而是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的伙伴。”王梦娇说。
这种认同在细微处生长:学生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动态,主动探讨如何将中国经验应用到马尔代夫;当地企业更倾向于招聘懂中文的员工;甚至连富瓦穆拉市的官员也开始学习基础中文,以便更顺畅地对接中方资源。
“技能外交的本质,是让技术共享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处负责人表示。
与传统外交不同,技能外交不依赖政治话语,而是通过“可感知、可参与、可受益”的方式,在基层社会培育理解中国、亲近中国的青年力量。这些掌握中文与专业技能的年轻人,正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新型使者。
更重要的是,技能外交推动了中国软实力传播的范式转型——从单向的“说教”转向双向的“互动”。当马尔代夫青年通过短视频向中国观众展示家乡,当他们用中国技术开发本土产品,文化传播已不再是单行道,而成为一场共创与共享的过程。
“正如郑和船队曾经带来的文化交流,今天的‘技能外交’正在书写新时代的海洋叙事。”库阿梅在奖学金申请书中写道:“而这一次,我们不仅是接收者,更是参与者。”
三周的培训能改变什么?在马尔代夫,答案写在泽恩日益流利的中文里,写在库阿梅笔下那融合珊瑚与汉字的书法作品中,也写在越来越多青年选择赴华深造的志愿表上。
从技能培训到民心相通,从技术输出到文化共鸣,这场跨越印度洋的职教实验证明:当教育超越边界,技能便能联通心灵;当合作基于平等,外交就能扎根民间。
在更广阔的地平线上,越来越多的“泽恩”“库阿梅”和“王梦娇”正在走来——他们带着对中国的好奇而来,怀着对未来的期待而归……
《中国教师报》2025年10月22日第1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