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向郑板桥学爱子之道

发布时间:2018-11-22 作者:刘巧利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华文化重家庭,家庭教育是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华家庭教育思想宝库中,郑板桥自觉的家庭教育意识熠熠生辉。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民间具有广泛的影响。乾隆十四年(1749年),他亲自编订《家书十六通》,并作《家书十六通小引》一并付刻。今天读来,仍有所裨益。

教孩子明理更重要

郑板桥52岁得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他爱孩子,而且认真思考什么才是“爱”。他认为爱孩子就要“爱之有道”。他在潍县做官时,给远在家乡照顾一家老小的弟弟写信叮嘱道:“夫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可将此书读与郭嫂、饶嫂听,使二妇人知爱子之道在此不在彼也。”

他希望孩子首先要成为一个明理的好人,而“读书中举、中进士、作官”,在他看来是“小事”。当下,常见孩子不关心他人、离家出走的新闻,因考第二而把考第一的同学残忍杀害的个案触目惊心,这些都让我们反躬自问,究竟希冀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教孩子明理、做个好人,首先需要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不仅关注学习成绩,家长要注重塑造孩子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孩子怎样以“理”和他人、社会、大自然以及和自己相处。

郑板桥认为明理比考试做官更重要,因为明理的孩子更幸福,明理的孩子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有义务感和责任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道理上我们都知道,诚实、友善、自信、自律、合作、宽容、坚韧、奉献等品德才是有意义的幸福人生的坚实基础,但实践中家长却常常盼望孩子分数高、听话,为孩子的学习成绩着急上火,表现得比孩子还要焦急烦躁,实在是舍本逐末。

寓“道”于日常养育过程

郑板桥强调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影响、教育孩子,把明事理、做好人这一“大”目标,通过日常“小”事来言传身教,让孩子学会体谅别人的处境和情绪感受。他特别提到日常生活中的三类活动——

要注意孩子的游戏之道。郑板桥认为在孩子嬉戏玩耍时,“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发系蜻蜓、线缚螃蟹”给小儿当作玩具的事情,他觉得都不妥。因为那些蜻蜓、螃蟹“不过一时片刻便摺拉而死”,这对小动物们是残忍的,对孩子也没有什么益处。

要注意孩子的零食之道。郑板桥告诉家人要教育孩子不能欺负别人,要让小孩子们把爱吃的零食均匀地分着吃,人人都“欢嬉跳跃”。假如自己的孩子吃好吃的,而别的孩子只能眼巴巴地远远看着,他们的父母见了该多么心疼又无奈,把孩子叫走时心里岂不会痛苦吗?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要注意孩子的学文之道。孩子三五岁时便可以开始学些蒙学,开启学习文化之路。郑板桥亲自选择了几首“小儿顺口好读”五言绝句来供孩子学习,“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耘苗日正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反映了农民、养蚕人、穷人的艰辛生活,体现了他一贯强调的“忠厚悱恻”的品质。

智慧的父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养护孩子的身心,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处处皆生活,处处皆教育,比如游戏,就是孩子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可惜并非所有的家长都有明确的教育意识,都能认真关注到孩子的游戏,形成适合孩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之道”。

日本乒乓球名将福原爱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意识值得学习。福原爱4岁参加第一次大赛,八分之一决赛时,裁判警告她发球违规,发球时没有按规则把持球那只手的手指完全打开。4岁的小丫头哭着跑向场边的妈妈,妈妈没有安慰她,而是告诉她:规则就是规则,要按裁判的要求做;回去比赛,一定要坚持打完,绝不能中途放弃。输掉比赛后,福原爱又哭着跑向妈妈,妈妈告诉她以后练球要更加注意,还让她为自己不合规的发球去向裁判道歉、向对手的家长道歉。

福原爱的母亲教给孩子的是规则、坚韧之道。相比之下,我们的家长更多的是斤斤计较于各种结果的输赢、计较分数的高低,甚至导致孩子厌学,令人叹惋。

教孩子过有意义的幸福生活

郑板桥的爱子之道对我们今天的家长最大的启示,是孩子的身心健康需要家长担负起更多责任而不是仅仅依赖学校,家庭教育的首要责任是培养孩子的品德。

注重品德教育是中华民族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然而,数年前,《国际学校教育项目》调查“培养孩子的品德是谁的责任”这一问题,结果耐人寻味:美国70%的家长赞同家庭负有首要的责任,德国58%,英国44%,日本43%,而中国只有7%的家长赞同家庭负有首要的责任。

家庭具有自己的组织特性,是充满情感的日常生活场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职责更多的是养护孩子的身心健康。现代社会分工细化,把家庭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职能让渡给了学校和其他的专业组织,家长应该更多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究竟在什么地方发生?我们可以从朱自清《背影》、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等念及父母长辈的文字中得些启示。比如著名作家老舍,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

人之所以焦虑急躁,往往是因为在做自己不擅长、不该做的事情。今天的家长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放弃了自己应该做、能够做、做得好的事情,跟孩子为难、让自己作难。其实,家长最应该担负的是培养孩子心灵的教育责任,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家庭教育思想,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教孩子做个明理的好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教育孩子,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在这个世界中安居自得,过有意义的幸福生活。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2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