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孩子发脾气 家长巧回应

发布时间:2018-11-29 作者:曹筱一 来源:中国教育报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对孩子的支配作用越来越明显。由于自身发展得不成熟,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情绪。比如,父母不同意买玩具,他们会哭闹,甚至歇斯底里地号叫……对于这种情绪宣泄的行为,父母很是无奈和烦恼,一方面,父母并不想做出妥协;另一方面,多次口头安慰似乎不起作用,只能选择武力解决。

孩子宣泄随意 父母回应有误

情绪是人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人脑对外界事物与个体需求之间关系的一种主观反应,是以个体需求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需求得到满足时,人们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一旦他人无法满足孩子对于食物、睡眠、游戏等生理需求,或是家庭、人身等安全需求,或是同伴友情、师生情、亲情等爱的需求,抑或是自尊、自信、成就等尊重需求时,孩子便会产生消极的情绪,想要宣泄出来,而这种宣泄主要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帮助或妥协,以达成自己的需求和目的。

因此,宣泄情绪其实反映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心理认知发展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宣泄情绪的方式也反映了他们认知情绪、表达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允许孩子宣泄情绪,并不代表我们认可孩子宣泄情绪的方式。

人人都有情绪,孩子亦如此,只是缺少自我调节的能力:当愤怒、恐惧、悲伤、厌恶等消极情绪出现时,一些孩子经常以哭闹、打人等各种极端的方式、不可取的行为进行宣泄。在这种情况下,父母的回应有以下三个误区。

一是用暴力直接终止宣泄行为的消极方式。当父母失去缓解孩子情绪的耐心时,只能选择采取暴力行为,直接结束令人烦躁的情绪宣泄。这是一种消极的回应方式,会影响孩子与父母日后的亲子关系。这样做有可能产生两种极端,一个是孩子会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直接发起反抗,也为青春期的叛逆行为埋下伏笔;另一个是孩子逐渐失去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自主性有所下降。

二是冷淡处理的中立方式。面对孩子极端的情绪宣泄方式,很多父母选择不管不问,让孩子自己慢慢恢复。这种中立的回应方式,对孩子起不到真正的安抚作用,相反会使得亲子之间产生不安全型的依恋——对于与父母的亲密接触,孩子既渴望又会刻意回避或忽视。

三是讲大道理的激进方式。还有一些父母在孩子发脾气时,希望通过讲大道理来安抚、控制孩子的情绪,遏制他们歇斯底里的宣泄。这是一种将父母的思想意识强行塞给孩子的激进方式,不合时宜地讲道理反而会延长孩子的消极情绪。做了万般努力,可孩子还是有情绪,让家长很是受挫和无奈。

认可并引导表达消极情绪

人的大脑包含“情绪脑”和“理性脑”内外两层结构。当孩子的消极情绪产生时,“情绪脑”已经开始高速运作,并超越“理性脑”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当孩子“情绪脑”不再运作或者消极情绪消失后,“理性脑”才会有所反应,这是情绪处理的原则。因此,面对孩子极端的宣泄方式,父母所采取的暴力行为、冷淡处理或讲道理,都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情绪,忽略了“情绪脑”的运作,而仅仅看到宣泄的方式。试图直接让孩子以“理性脑”思考是不符合逻辑的。

有这样一个案例。妈妈想让女儿在众人面前表演节目,但是怎么劝说女儿都不愿意表演,始终保持沉默,躲在妈妈的身后。再三劝说下,女儿忍不住大哭起来,妈妈越是安慰,女儿哭得越厉害。

父母应了解情绪处理的原则,首先认可女儿的消极情绪。这时,妈妈一味固执己见,只会导致女儿更加反感。只有深深体会、理解女儿的胆怯心理,产生同理心,站在女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助其摆脱小情绪。其次,要引导女儿表达情绪。妈妈可以对女儿说:“在众人面前表演节目,妈妈知道你感到害怕、胆怯,想要逃避。妈妈理解你的感受,也为你担心。”这种情绪的表达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读懂了自己,知道自己正处于一种消极状态之中。同时,也有助于孩子情绪词汇的掌握,更有助于孩子移情能力的提升。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孩子会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识别、感知、分析他人的情绪,这种移情能力正是高情商的表现。

允许宣泄还要教管理方法

父母认可孩子的消极情绪,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并不足以“赶走”情绪。此时,“情绪脑”仍在运作,并支配着孩子以各种手段宣泄出来。只有归还孩子宣泄情绪的权利,并教他们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法,让他们以正确的方式排解,“情绪脑”才能彻底过渡到“理性脑”,才能理性审视自己情绪产生的全过程。

例如,爸爸发现儿子只要不开心就打人,或者摔东西,任何威胁、吓唬、哄劝、讨好都不起作用,幼儿园的老师也反映儿子有打人的习惯。

这时,首先要归还孩子情绪宣泄的权利。爸爸可以对儿子说:“我知道你生气、烦恼,所以允许你发脾气,直到心情恢复为止。”在这样的沟通中,孩子便能体会到与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是关心自己的,也有助于日后伙伴型亲子关系的建立。

然后教给孩子情绪管理的方法。制止或者不理睬孩子,可能会让极端的宣泄方式成为习惯,父母需要教孩子可以替代的宣泄方式。“允许你发脾气,并不代表你可以打人或是摔东西,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只会伤害到别人。如果爸爸不高兴了就打你,你会开心吗?当你生气的时候,可以打枕头、可以捏橡皮泥,爸爸和你一起发泄,或者我们聊聊天也可以。”在孩子合理宣泄情绪的过程中,“情绪脑”才会逐渐停止运作,消极情绪也自然慢慢消失。

因此,父母要认可孩子的消极情绪,并做出积极的回应,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归还孩子情绪宣泄的权利,教给合理的情绪管理方法,与孩子一起合力解决这令人烦恼的小情绪。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9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