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如何理顺县域义务教育机理

发布时间:2018-12-06 作者:李敏骞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域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目前仍然存在教育资源相对过于集中、大班额和微小学校并存、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也存在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长和学校过于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等问题。这些需要站在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合理规划村镇布局,推动教育观念转变,以真正实现优质均衡。

一是要稳步推进城乡融合,进一步优化县域学校布局与均衡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眼于百年大计,一方面要在条件适合的地方继续提升建好传统村庄、民俗村落,同时应稳步推进建设具有县城基本功能的微小城镇、特色小镇,使乡村教师、医生、产业技术人员、基层干部等各类在农村从业和生活的人享有基本的现代生活,让人才能留在乡村创业、工作、生活。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农村和城市都要同步推进。科学论证、有效规划布局乡村小城镇,是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

教育布局只有适应城乡融合,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依据各县所处发展阶段和地理环境特点,第一步要在已有一定基础的大乡镇中合理布局4—5个小城镇,按县城的基本功能去建设。让生活工作在乡村的一部分人愿意就近在小城镇买房、租房居住、就学养老。这样,一个县的高中和职业学校一般集中在县城,初中主要布局在小城镇,在有些乡可以根据需要继续保留初中,在县城、小城镇、乡、村根据需要保留小学和教学点,减少辍学学生和资源浪费。

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的布局要与相关村人口数量及其居住特点相适应,要关注动态变化。要根据地理环境特点,确定教师和学生生活与教学方式,选择走教、走学或寄宿,既要着眼长远,又要面对现实;既要满足群众意愿与教师生活,又要正确引导;既要城乡同步推进,又不能脱离实际将目标定得太高,特别是幼托教育。只有将教师、家长、学生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统筹考虑,将教育资源合理使用、充分利用,才能做好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的调整布局。

二是切实转变观念,不断提高县域教育水平。就人的成长规律而言,决定人一生人格状况、情感态度、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关键在于幼小时期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耐心、对孩子的认同与鼓励,都是孩子自信心、勇气和坚强意志的源泉,也是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源头。家长的教育态度直接决定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独立思考与决断能力的形成。家长对孩子的忽视与苛刻,都会造成孩子爱的缺失、心灵世界的破碎,使孩子难以形成爱的意识、能力和幸福体验,对自己、他人、国家、社会来说都是不幸的。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让所有首次生育的夫妇接受公益性培训、咨询指导和测试,使家庭教育的正确性有最基本保障。

对中小学教育来说,真正的问题在于知识学习过程简单化和考试评价内容方式简单化,忽视了学习成长的多面性、考试评价的发展性,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的多方面育人功能,学生的许多优秀品质来源于教师教学态度、观念和方法的正确性。知识的掌握与品德的形成是统一的。要使课堂教学过程本身具有调动学生想象、独立思考、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功能,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自然会得到培养。学习内容上必须要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构建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体必需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与责任感,实现立德树人。

(作者系甘肃省教育督学,兰州文理学院副校长、教授)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06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