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纪玉元:大海就是我故乡

发布时间:2018-12-12 作者:本报记者 孙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把课堂搬到海岛上去,让学生在全身心体验中激发对海洋的好奇心、探索欲,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开发思维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自2014年,山东省青岛同安路小学校长纪玉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精心筹划了“小学生大研究 同安海岛科考行”活动,时至今日,学生先后登上了10多个海岛,对海岛人文、自然、地形和海岛保护进行了全面考察,撰写的“海岛上的小精灵”“海岛生活全接触”“海岛植物大搜索”“海岛岸滩大发现”等小课题研究报告在全国省市获奖。海岛科考行,不仅让学生收获了知识,还让他们更加热爱大海故乡,拥有了阔大的海洋情怀。

多元融合课程突出大海元素

“纪校长,瞧,这是强壮菱蟹!董博士说这种螃蟹非常珍贵,平时科研取样的时候都很难找到,今天被我捉到了!”一个男孩子举着一只菱角形、钳子出奇大的螃蟹自豪地说。“纪校长,一会儿董博士要教给我们制作标本呢!”一个女孩子一脸兴奋地说。满载而归的孩子们围着纪校长,汇报着自己在潮间带探秘的收获。纪玉元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因为他能感受到在小学生心中,那颗知海、爱海、亲海的种子已悄然萌发。

上午潮间带探秘,下午制作标本。一整天的海洋实践活动,让学生真真正正做研究,用心体验探究的快乐,这正是纪玉元所期待的,也是他提出的“根据大小研究课题,采用长短相结合的弹性课时制”“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现校内外互动交融”的研究模式,不论从时间、空间、内容、形式,资源等方面,都为学生探究海洋奥秘搭建起了广阔的平台。

在纪玉元带领下,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了二度开发,巧借外力,融合资源,架构起多元融合的“六位一体”海洋课程体系。其中,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和选修课程,拓宽了教育的广度和厚度,为培养具有海洋精神的人才奠基。

校园育人氛围浸润海洋文化

“创设高品位、具有时代感的育人环境是教育内涵的延展,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纪玉元的理念指导下,2015年学校改建完成了富有时代感的“一区两室三馆四廊五角”海洋文化氛围。

一走进校园,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处处别致的海洋景观、一面面海韵十足的壁画墙、一间间趣味无穷的海洋体验实践室……学生们犹如走进了浩瀚无边的海洋世界,体会着海洋孕育万物的博大精深。

最受学生推崇的是校内拥有的全市第一所小学海洋生物馆,232种各类海洋生物标本和30个有孔虫模具,成为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资源,金牌小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讲解,更是圈粉无数;最让学生心动的海洋体验馆里,总会看到正在动手操作“波浪发电机”和“海水淡化机”的小家伙们,阵阵欢呼声传递着他们亲历科学探究的喜悦之情;最让学生难忘的是海洋权益教育馆,在这里,他们了解到国家海洋国土面积及钓鱼岛、三沙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最让学生骄傲的是标本制作室和宝贝工作室,鱼类解剖、藻类标本、贝类粘贴画、小海螺手串、海洋剪纸,这可都是他们的得意之作……

独具匠心的海洋科技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凸显了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

追求海洋精神发展未来素养

2018年1月31日,远在南极的“向阳红01”船举办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网络公开课。

青岛海洋科普联盟、国家海洋局青岛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联合打造“蓝睛课堂南极全网公开课”,通过海事卫星视频连线直播,让正在南极执行我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任务的“向阳红01”科考船上4位科学家,在南极洲外缘海面上为同安路小学学生送上了一道极地知识大餐!

“零下1.8摄氏度的海水为什么不结冰?鸡蛋在压力巨大的3390米海洋深处为什么没有破?牙膏、洗面奶中都有塑料微珠,有可能随着污水流入海中,我们是不是就不要洗脸刷牙了呢?……连线互动中,学生们不但积极回答科学家的提问,还把关于南极的多个“为什么”提出来,向科学家们请教。历时一个小时的公开课,学生们精彩的回答、有深度的思考,得到了科学家们的肯定和称赞。纪玉元自信地说:“今天学生有这样优秀的表现,是学校十几年来坚持海洋科普教育的体现。”

网络公开课结束后,学生崔兰写道:“南极网络公开课,给我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仿佛跟随着科学家们一起去南极探秘。”学生朱瀚文写道:“以前在学校的海洋生物馆和海洋课上学习过一些关于南极的知识,一直对南极十分地向往。这一次能跟南极的科学家面对面,感觉特别激动,长大后我也想去南极科考……”

翻看着学生们的收获,纪玉元真切地感受到学生们在蓝色教育中的成长。

“与时代同行,做最生动的教育!”这是纪玉元一直追求的教育目标,“给每个孩子自信而愉快的发展动力,赋予每个人包容、创新、百折不挠的海洋精神,同安人将为此奋然前行。”

《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12日第6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