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人民群众要求接受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教育。国家相关政策文件不断明确,完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立教育质量监测与报告制度,精准破解区域教育质量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发展不够均衡,监测作用的发挥仍有较大空间。
以大数据推动区域变革
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成立,是建立省市区三级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实现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品质化发展、健全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客观需要。
有利于落实“互联网+”时代,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应用实践,加强区域小学、初中义务教育学段质量诊断与教学改进,为区域高中提供更为优秀的学生生源基础,为区域教育质量优质均衡发展提供生源支持与机制保障。
有利于监测县域范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及学生学业实际水平,能够对班级、个人、学校的学业质量发展变化进行持续跟踪,为学校定点、定人、定班的质量追踪提供翔实的监测数据,便于了解、分析学校的质量发展变化和取得的进步,督促纠正区域学校资源配置不当与校际差异过大现象。
有利于做好国家与省级教育质量监测的工作互补。落实国家、省级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应用解释、数据诊断与教学改进,为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质量管理提供决策服务。有效指导区域内学校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实践工作,督促落实省市教育质量监测中的问题改进。
在现有的实践中,已有不少地区根据区域大数据结果,作出了更加精准的教育判断,直接推动了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大数据背景下,质量监测的力量不容小觑。
以“三个服务”为工作主线
从全国范围看,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发展不够均衡,建设速度也差异较大。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机构设置的职能定位要突出“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区域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确立,有利于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质量管理的需求,有利于机构设置的简化。
区域层面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机构设置,还要主动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紧密配合,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质量均衡发展的工作需要,明确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工作任务与岗位职责,始终聚焦于“三个服务”,即: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质量发展服务,为师生的和谐发展服务。
一定意义上说,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机构设置需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可以采取“先部分,后整体,分段要求,分步推开,市区联合,动态监测,定期评估”的工作步骤,形成“明确任务、研制工具、实施监测、诊断分析、反馈修正”闭合的工作循环回路,这样不仅有助于教育质量监测结果的深度解释与反馈应用的落实,还能有效推动区域教育监测工作的规范落地,支持基于数据的教学质量改进,从而保证基层学校对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从逐步适应到主动应用。
以数据视角洞察教育真相
读懂抽象的数据,理解数据背后的人情事理,找准数据背后的因素,需要专业的视角、专业的技能与专业的素质。所以,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需要具有教育质量管理、教学测量评价、教研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
因此,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人员选配,遵循“先设工作机构,尝试工作开展,分步配置人员,逐步发展完善”的建设思路。采取“专职人员与兼职队伍相结合,区域教研人员与外聘专家相兼顾”的工作策略,从工作实际出发,先启动机构设置与基础人员遴选工作。
推进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建设,需要与教育测量领域的专家密切配合,主动整合资源,不断完善队伍,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教育质量监测工作。通过对区域学校学业质量的体检、诊断、分析与预警,逐步实现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工作的常态化、正规化、科学化、精准化与品质化。
区域质量建设要从过去基于经验的判断走向基于数据的精准诊断,从常规数据通报走向基于数据的品质化管理,从而不断强化学校质量管理者“四种意识”,即数据意识、证据意识、诊断意识与改进意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
《中国教育报》2019年02月26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