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模拟政协培育学生自信成长

发布时间:2019-03-27 作者:王蕾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中学的全部教育教学工作,就是围绕坚定理想信念,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3年,作为校长的我被推举为北京市政协委员。5年的履职实践使我愈发深切地体会到:政协这个大课堂给予委员们坚实的使命感、责任感乃至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它所开辟的工作空间、所提供的观察社会的高度和深度都不可多得。正是履职的过程,使我对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模拟政协”:研究探索学校德育创新的课题

在经过不到一年的实践之后,我校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翱翔计划”中“模拟政协”的实践基地。

“模拟政协”也称“小小政协”,是由学校学生发展部会同政治学科教师,结合政协工作的方方面面,模拟制定活动的宗旨、目标和章程,向学生推介的社团组织。“模拟政协”在校内的履职状况,概括地说就是给学生们一个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民主协商机制的实践机会,使他们的眼界由校园延伸到社会,由课堂扩展到世界。这些生动的实践比书本知识要来得生动得多、具体得多。

我校初中生、高中生对这个相当正规、相当严肃而又相当锻炼人的社团组织都心向往之,因而“模拟政协”现在已“吸粉数百”。

校本化实践成效:宽度、长度和高度

“宽度”,即学生全员参加的宽度与参与校务管理的宽度。

我们的“模拟政协”有一个衍生组织叫“学生观察团”,虽然它只是一个学生自主社团,但在老师鼓励下,这个社团给自己赋予了重要的使命:观察范围包括学校各个部位、学生各种行为,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怎样运行、如何与学校建设接轨、如何反映学生的呼声,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自告奋勇担任观察员的学生从最初的不敢提、不会提,发展到目前年均百余件提案,观察目光敏锐,分析泾渭分明。由此延伸,通过持续监测,观察团已经成为全体学生参与学校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目前的“自诊断”涉及同伴、教师、课程、教学、安全、组织与领导、文化、资源等八个维度,相当于学校发展状况的“体检报告”。针对“体检”中发现的问题,学生们会约谈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甚至校长,听取有关情况介绍、问题成因解释以及整改措施说明等。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我们关注和保护学生们建言的热情,对他们的反馈和建议逐条研究,制定改进方案并张榜公布,自觉接受学生们的持续追踪观察和评价。

“长度”,即年龄跨越长度与时间持续长度,这延长和丰富了“模拟政协”活动的生态链。我校有一门深受师生喜爱的课程——“政协讲堂”,课程主讲人的年龄低至在校就读的初中生,高至花甲之年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听众既有学生也有教师。这门课程最初是由学生发起创办的“百名政协委员大讲堂”,而后由参与者模仿、建设成“学生政协讲堂”,进而发展为高中生为初中生开办的“小导师学堂”、初中生为我校附属小学学生开办的“小小导师学堂”。

防霾治霾,是近几年社会舆论的热点、政府工作的重要议题,学生们对此也一直保持关注。“防霾治霾我能行”的主题出现在我校的假期作业中,100%学生以科学报告、小发明、小制作、宣传画、诗歌、标语、建议等方式认真完成作业参与,热情出乎意料。就是这次假期作业,拉开了政协委员走进我校的序幕,上演了一出以“模拟政协”行动为主题,以政治、生物、化学学科教师为指导,“模拟政协”成员为主角的连续剧:北京市政协第十二届科技委员会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申建军应邀对学生们的作业作指导点评,还开设了“参政议政模拟教学实验课”,既引发学生们对防霾治霾的持续关注,也帮助学生认识到政协委员履职所必备的政治素养、专业知识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总结的能力。此后,响应学生们的呼声,我们又邀请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王迎春来校,指导学生作“雾霾的成因分析”。再以后,因为学生们提出希望能在校园里持续开展跨学科的雾霾监测与研究,我们立即建起了“雾霾与细颗粒物环境气象观测研究站”;针对雾霾来袭如何确保体育锻炼不间断的问题,师生们集思广益,合作创编了“室内健身操”,而后还有健身操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研究……随着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工作的稳步推进,雾霾的话题也在我校持续至今,并且探究得越来越深入。

“高度”,即视野高度与胆识高度。在北京市政协和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学生们有了很多实践体验机会,如列席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市政协雾霾治理问题提案办理协商会、市政协常委会和专题调研会;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提案;参与政协委员的提案调研工作等。这些经历帮助学生对政协运作机制和流程、政协委员的履职、提案的基本要素和撰写方法等方面有了基本了解,甚至可以在政协委员身边参与一定的实践,获得了非同一般的经验。过程中的“滋味”可能会被放大、放远,甚至可能影响到一生。

2017年,在美国友好学校来校访学期间,我校模拟政协社团学生发起举办了一场“中美师生对话STREAM课程(由STEM课程发展而来,包括科学、技术、阅读、工程、艺术、数学的综合性课程)”的主题论坛,其间有两件事情给美国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学校对学生如此尊重与呵护,竟然让3名初中生担任论坛的同传翻译;二是学生们在论坛上积极、主动质疑,甚至有学生认为遗漏了一个很重要的维度“S”,即体育与健康,于是挑战美国引以为豪的STREAM课程体系。这个桥段在我们的老师看来,重要的不在于学生翻译的精准度、质疑的科学性,而在于绽放了中国学生的自信。

一个新平台:学生成长的奠基礼和成人礼

作为一所具有154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我们为学生成长搭建了许多这样的平台。我们有以校友冰心先生命名的冰心爱心社,有与世界著名的冷泉港实验室携手创建的国际青少年生命科学研究学院;全校师生在肯尼亚领养孤儿小象;让学生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国际基因组学大会科学嘉年华、肝脏肿瘤精准诊疗国际论坛等国际会议上参加双语志愿服务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德育的基本要素,而且扩大了德育的时间与空间,使学生开阔了政治视野,丰富了观察视角,锻炼了执行能力,磨砺了沟通耐心,学会了直陈谏言,增强了自信心。在这些平台上的历练,让学生们有可能突破课堂、教材局限,以自身的参与和体验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增强能力。新平台的建立,帮助学生们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在生动的政治实践中,锤炼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升华为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公民意识,使德育的核心目标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得到落实。

(作者系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及其附属校尉胡同小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27日第7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