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通识课上的小老师

发布时间:2019-04-01 作者:通讯员 肖珊 吴霜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武汉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的课堂上,除了循循善诱的任课教师外,还有一位协助主讲教师布置作业、组织讨论、互动交流等工作的“小老师”——研究生助教。

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和服务意识,武汉大学在开设部分本科课程中遴选研究生助教和小班指导教师,共同推进“大班授课、小班研讨”课堂教学改革。

这些活跃在通识课堂上的助教,协助初入大学校门的本科学生走进学术之门,并成为他们的榜样;同时,助教们也通过旁听课程、完成教学任务开拓自我视野、锻炼组织协调能力,换一种视角看待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出全新的结论。“学长学姐”携手“学弟学妹”在武大的通识课堂上共同进步。

    “小助教”架起师生沟通桥梁

助教团队的学生来自各个学院,他们抱着各自的思考和信念成为助教,或是向往和自己尊敬的老师一起工作,或是为了未来的职业规划积累经验,或是想体验一番本科没有体验过的通识教育课堂,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找一些灵感。

来自哲学学院的学生胡宗超表示,成为助教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知识掌握水平,而另一方面是可以跟学弟学妹一起学习,在自己成长之余也帮助别人。

当助教需要什么能力?很多学生抱着想锻炼自己、接触教学工作的初衷应聘助教岗位,当然,能通过选拔走进课堂,他们自身也有很多优秀的品质。胡宗超介绍成为助教首要的是对知识充分掌握,不能所有的教学任务都靠老师;另一方面要有良好的做人修养,要用带有人文情怀的态度面对生活,才能更好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能够跟学生沟通交流。

助教在课堂上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相比于老师,年龄相仿的助教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

助教蔡思源站在国际化的角度表示,“助教”是引进国外的TA概念,在国内还不是很常见,还有一定的实验性,如果大家努力去做,会在课堂上发挥很大的作用,是非常有益的尝试。

    研本协力打破课堂呆板模式

“助教课堂给我的第一个感受是,主讲老师们对于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感染着我。如若不亲身去听过课,我很难相信平时专攻机械、计算机等理工科的老师们,能把哲学讲得如此浅显易懂,又能把大家熟知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和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讲述得如此吸引人。”动力与机械学院2018级博士生龙云感叹。

作为助教需要协助主讲老师开展课堂的任务。虽然早已在各种学术会议上进行过多次学术PPT汇报,但是第一次面对着早已坐满了整个教室的学生们,对于很多助教来说还是会有一丝慌乱和忐忑。课堂前教室的投影问题,课堂中后排学生听不清老师的讲解,学生对讲解内容的疑问……这些细小而又重要的事情,无不考验着他们的应变能力。

“所幸的是,主讲老师对我们助教给予很大的支持,新生们对我们也充满信任,所以我们的助教课堂开展得非常顺利。”龙云说。

水利水电学院2018级博士生杨舒涵在每一次上小班讨论课之前,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到教室和提前来的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本门课程的想法,并记录下来反馈给老师。课堂上,她更多的是抱着一种学习和交流的心态,每一次听学生们的讨论结果,都让她兴奋。她观察到学生们有的擅长辩论,有的擅长总结,有的思路清奇,有的另辟蹊径,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在讨论当代宇宙观的分类和认同的问题时,一组同学对宇宙开始(奇点大爆炸)、宇宙终结(热寂理论,黑洞融合,宇宙坍缩)、与宇宙循环(量子宇宙的不确定性、庞加莱回归)的侃侃而谈,其对物理研究之深度和广度让人折服。”

“其实助教是一种更强调启发式、探究式、探讨式、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在助教的同时,我也在受教。不仅有助于大一新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也促进了我自身的创新能力。”杨舒涵总结道。

教学相济催生万能动力

“助教”这个身份对于即使成为博士研究生的余慕怡来说并不陌生,在硕士阶段,她就担任过李建中老师“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助教。在最初选择成为助教时,她也曾遇到过一些不理解,有些同学调侃,认为她作为已经进入文艺学专业领域的博士,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本科生基础的概论课程担任助教,除了分担老师的工作,解答学弟学妹的困惑之外,对自己一点儿好处都没有,纯粹是浪费时间。

但余慕怡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她认为,助教工作给她带来的帮助和启发远远超过这个工作本身。回归到原点来量化这个“职位”的实际效用,如果未来想当教师,助教无疑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是难得的课堂实践机会。她表示,助教给她的最大帮助,就是自我思维与意识的转变:“这种转变无论我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一种财富,就像万能动力。‘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是通识教育大改革中的一个新的尝试,助教之旅是我自己对‘通识’和‘教育’理解的颠覆之旅。”

她认为,与硕士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助教不同,这次“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模式下的“新助教”,对她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从前传统模式的助教,更像是升级版的高中课代表,主要的任务就是上传下达和答疑解惑。而“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新助教则不同,除了做好传统助教的基础性工作之外,她的工作重点是在于协助授课老师开展小班讨论。

助教成为教师和学生的中间人,余慕怡认为,这个“中间”有两层含义:一是做好授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中介,不仅要助“教”,还要助“学”,一方面通过讨论课将授课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融贯其中,以促进学生在科学的教学方法指导下开始学习;另一方面,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包括学习兴趣、掌握程度等反馈给授课老师,协助授课老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断调整、完善教学计划。二是做好自己的“中间人”,在讨论课中助教既是老师亦是学生,双重角色需要不断切换,且要自如、适时、适度。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01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