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读书是个“煮海为盐”的活

发布时间:2019-04-01 作者:卫功立 来源:中国教育报

经常有人让我开书单,我甚是惶恐,因为书单如药方,开错了恐贻误病情。最近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于漪老师有句名言:“一辈子教书,一辈子学教书。”学生上学被称作读书,要想学生是个读书人,教师首先应该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若禀经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铸铜,煮海而为盐也。”可见,一个读书人要有点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那就像熬煮海水制盐一样,是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据说章太炎当年劝黄侃早点著书立说,黄侃答“五十当著纸笔”。章太炎感叹说:“人轻著书,妄也。子重著书,吝也。”一代国学大师,尚且如此惜字如金,值得钦佩。以教育为例,很多经典的教育学著作都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洛克的《教育漫话》、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约翰·格里高利的《教学七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都是100多页的小册子,行文简短,说理透彻。然而这些小册子却成为了世界教育思想宝库中绕不过去的经典,其背后凝聚着作者多少阅读、多少思考、多少实践。多年前一位文坛前辈说了一句得罪人的话,有位青年文学爱好者出版了百万字的小说,老人说:“李白床前的那一片月光,最后就变成20个字,千年过去,十几亿读者,不知百万字的雄文,十年后还有几人去读。”读书就是个煮海水的过程,是个来不得半点懈怠的活,必须一本一本啃下去,最后才会有点自己的思考和主张。

教师作为一个读书人,“当日日有所知,日日有所不知”。我认识的一位老先生说起他十几年前写的文章,自己大骂“简直是胡说八道”。自己的文字作为读书人来说都是疼爱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然而孩子也应该是不断成长的,这样的孩子才可爱。而让读书人这个孩子成长的不二法门就是读书,就如同小孩子吃饭、喝水一样重要,还要注意营养,避免营养不良,也要注意肥胖。这就要求我们读书要有所选择,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读的,经典的书就像粗茶淡饭,味道不好却养人,而那些貌似很好喝的鸡汤不知道加了多少食品添加剂。

“煮海为盐”的这个“煮”,是个久久为功的过程,清代涨潮在《幽梦影》中有一段谈读书的话:“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这个从少年到老年,不仅仅指人的年龄,还指的是读书的不同阶段。刚开始读书时,视野狭窄,容易钻进死胡同,这个时候很危险,弄不好会走火入魔。我主张带着虔诚而审视的心态去读书,因为全部相信了书,就丧失了自己;如果对书中的一切都推翻,那是目中无人。读到一定的阶段,豁然开朗,原来月亮不是缝隙里看到的那样,这个时候就进入了庭中望月,这时候其实我们也还是井底之蛙,也还在望着“高墙上四角的天空”,也许很多读书人一生都在这个阶段了,尤其在各种专业化的今天,我等可能已经注定只能达到这个阶段。台上玩月,那就是进入从知识融通到万有相通的境界了,以教育为例,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教育。笔者读松泽哲郎的《黑猩猩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类》,从黑猩猩那里看到了教育的本真“示范和模仿”;读弗朗斯·德瓦尔的《猿形毕露》,明白了人的天性好斗和温柔乐观从猿那里就开始了。历史上凡是有影响的大教育家都是哲学家,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卢梭、赫尔巴特,都是如此,赫尔巴特、雅思贝尔斯同时还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斯宾塞对哲学、数学、物理学的造诣也令人敬仰。教育无非是他们从海水中煮出来的一点点盐而已。

当下的教师阅读看上去轰轰烈烈,这是一种觉醒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很多书是可以不读的,以教育为例,很多国内教育大咖的书最好不要读,里面要么云里雾里,要么是正确的废话。这样兑了淡水的海水要想煮出盐来,更费功夫。

(作者系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教育局督导办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01日第9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