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性格养正关系儿童认知规律

发布时间:2019-04-21 作者:赵先德 马会兰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如何培养孩子的好性格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教授鹤光太郎看来,人的能力大致可分为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或称“性格”)。缺失非认知能力将影响一个人的成功。实际上早在20世纪中期,存在主义教育家马丁·布贝尔就表达过:一个成功的教育本质上是良好性格的教育。而心理学家荣格关于“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的论断,更进一步向人们揭示了一个规律,那就是人生最初阶段的教育,不能忽视性格养成。

性格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在孩子行为习惯的敏感期,培养一个会说话的孩子、有艺术天分的孩子,并不难,但培养一个将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性格的孩子,却需要正确的方法。

去年10月,在一次关于性格教育的全球性学术交流会议上,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对各自的研究成果、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德国是诺贝尔奖得主较多的国家,有学者研究发现,这样的成就得益于德国人主张不宜过早开发儿童的智力,而是特别注重儿童的情感培养、他人意识的渗透。日本诞生了2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和德国幼儿教育相似的是,日本幼儿园并没有提供过多专业知识教育,孩子们接受的最多的是礼仪教育和规则教育,“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深入各种教育、生活细节的基本准则。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曾发起一项对高中辍学者的培训项目(GED项目),旨在希望通过GED项目的知识培训和一系列学术测试,让来自贫困家庭、少数民族的高中辍学者能重获进入大学或找到工作的机会。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教授针对这些获得GED证书的孩子做了长期跟踪调查,却发现即使这些辍学孩子获得了GED证书,依然只有极少部分进入四年制大学或获得大专文凭,而且该证书对于他们的年收入、就业率等并无明显影响。

这个实验颠覆了大众对“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智力、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认知。赫克曼在一篇论文中写道:获得GED证书,却依然无所成的孩子,其实都是聪明却缺乏非认知能力的孩子。他们虽然能够通过认知能力测试,却无法为自己长远考虑、为一件事坚持到底,也无法做到自律自控。缺乏非认知能力,才是他们失败的根源。

七岁前是性格养正关键期

事实证明,童年时养成的性格对于人的一生具有重要作用。有远见的父母都知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子女的命运深受儿时是否养成了良好性格的影响。性格是构建人生大厦的柱梁,只有柱梁稳健,才有大厦的坚挺。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其今后适应生活变化、抵抗重大变故、保持心理平衡的关键,是其能够成功、幸福的关键。

很多人对性格有一个误解,认为它是先天的,是脾气,是天性。事实上,性格是后天行为习惯演化而来的,是一种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互动中,顺应或改变自己的本能,以调适自己情绪和适应外部环境刺激的反应能力,是个体在面对自我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态度与反应方式。

也就是说,性格的形成,更多的是受到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所言,性格是一系列可以变化的能力与强项。性格是一种能力,你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还可以通过教育来传递。

七岁之前,是儿童性格养正的关键期。儿童与周围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特定神经元网络得到加强,使某种特定的行为模式从大量的可能性中逐步脱颖而出,从而产生稳定的适应性行为,这就是性格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得到了整体、综合能力的提升,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什么样的性格是好性格?有两个核心要素“仁爱”“专注”,是最应该关注和培育的。“仁爱”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是一种解决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的智慧,它符合人的自然情感发展的过程,认为人应该先爱自己、爱父母,再自然而然地发展到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等。“仁爱”是一种关系导向的性格要素。“专注”是一种胜任导向的性格要素,是一种挖掘自身潜力的智慧,让自己能够摒弃外界的干扰、欲望,在一个时间段集中注意力在某项事情上,或者确定了目标后,围绕这一目标坚忍不拔地努力。

好性格是成功的通行证。性格中的专注因素是发挥个人潜能所必要的根基;性格中的仁爱因素是让自己与他人、社会关系融洽和谐的根基,而好的人际关系在成功因素中的占比很高。不存在一个纯粹的叫作“仁爱”或“专注”的能力,它一定是与认知到他人的情绪、与他人相处,以及与对事物的认知、对外界刺激采取的行为态度等能力密切相关的。

实施游戏化涵养式教学

帮助幼儿获得“仁爱”意识和“专注”能力,可以运用顺应幼儿认知规律的涵养式教学法,将儒家文化中的精华要素现代化、幼儿化,将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通过游戏、手工、音乐、舞蹈、戏剧表演、绘本故事等适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的教学方式来落实,以达到涵养幼儿性格的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涵养式教学要关注幼儿的兴趣。“涵养”并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指的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要做到涵养式教学,教育者必须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幼儿浸润其中,帮助幼儿成长,以润物无声而非强制灌输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

实施涵养式教学,游戏化教学方式是重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更是在两会上强调,“应当明确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游戏模式,而不是教学模式”。

比如采取戏剧教育的方式,其核心理念正是基于游戏开展的教学活动。戏剧教育可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在实施中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吸引幼儿主动自发地参与进来,让幼儿喜欢玩,在游戏中得到成长,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发展出“仁爱”意识和“专注”能力,获得与人相处的智慧。同时,在相同主题的延展活动中,可用动画、绘本等方式向幼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影响幼儿社会认知的目的。

(作者单位:深圳儿童性格养正研究中心)

《中国教育报》2019年04月21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