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南京市玄武区建设智慧校园,围绕学校需求开发线上管理平台——

小平台撬动教育大变化

发布时间:2019-05-03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程元春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聚焦“互联网+教育”系列报道

编者按

建设智慧校园、打造空中课堂……近年来,各地各校在推动“互联网+教育”的过程中,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促进了教育公平,加强了科学管理。今天,本报推出聚焦“互联网+教育”系列报道栏目,敬请关注。

杂粮米饭、大蒜炒胡萝卜、平菇炒鸡蛋、红烧鸡翅、白菜平菇肉丸汤……每周三,南京市红山小学总务主任邓繁宁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登录南京市玄武区学生膳食营养智慧管理平台,编制学校食堂下一周的午餐菜谱。该平台收录了500多种常见菜,菜谱确定后将自动推送至家长手机。

这是玄武区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落地所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从2016年起,该区以南京市教育政务平台为依托,围绕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合作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与专业公司合作,基于微信开发了多个便捷、实用、高效的管理平台,赢得了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的一致点赞。

破解现实难题,让管理更高效

2017年初,南京开始实施“弹性离校”制度。两年内,随着服务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实际困难考验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是玄武区开展“弹性离校”的试点校之一,该校校长林虹对刚开始实施“弹性离校”时忙碌的日子记忆犹新。“最初的信息统计非常烦琐。”林虹说,学校给每名家长发送回执,教务处的老师再根据回执的具体信息进行班级和教室的编排。在执行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情况还会不断变化。

随着“弹性离校”网络管理智能平台上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每学期开学初,家长们只需打开微信平台,在相应的对话框里勾选,所有数据便会上传至学校后台系统。后台再对全校的数据自动汇总、统计、编排,省却人工操作的麻烦,真正实现“一键发布”。目前,该平台已经覆盖玄武区所有24所小学,应用覆盖全区24000多名小学生,覆盖近42000名家长。

“弹性离校”、传染病上报、校级领导请销假、骨干教师考核、技术装备管理、通知公告、在线报修……借助微信平台,玄武区围绕校园管理中的多个难题,寻求到了准确、高效的解决之道,推动学校管理从经验走向了精准。

作为多个微信平台建设的具体负责人,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校长助理章伟对这几年区里学校的变化有着深刻的体会:“其实我们做的一切并不难,但其背后反映的是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以及对学生的拳拳爱心。”

提升教育质量,让教学更聚焦

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是一所新建民办校,建校之初,该校校长闫勤就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准确记录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表现?随着一款自主研发的课堂评价系统投入使用,闫勤的愿望实现了。

戴贤娟是玄外附小的一名语文教师,每节课下课,她都习惯性地将手机放在课桌上,让学生们排着队“打卡”。上课得到表扬的,会点开微信平台兴冲冲地为自己加分;受批评的,也会老老实实地减分。戴贤娟说,教师会根据每节课上学生听课的专注度、回答问题情况及思考水平等给予学生相应的评价,并以加减分的形式反馈到系统中。

“每个班级都是一个子系统,通过大数据,我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戴贤娟说,每个学期结束,她还会收到一张统计表,哪些学生课堂表现最活跃,哪些学生受批评较多,都会通过数据精确地反映出来。

与此同时,“我会学”平台每周还会给闫勤一张全校的总表,提供所有教师的评价课时、评价次数、加减分情况,并对班级之间、学科之间、教室之间和学生之间作出一定的比较分析。“这样一来,我就可以从宏观层面掌握全校班级的课堂情况。”闫勤说,“此外,我们家长每个学期还会收到自己孩子课堂表现的一张总表,每个科目都有体现。”

促进家校合作,让家长更支持

最近,家住玄武区的郭先生为上一年级的女儿购买了两本绘本。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绘本既不是老师建议买的,也不是孩子自己选的,而是一款学习APP根据孩子目前的识字量,自动为郭先生推荐的。

郭先生说,自己从前给孩子买绘本,常常是盲目跟风,别人买什么,他就买什么,结果很多绘本买回来并不受女儿待见,一直躺在书柜里睡觉。如今,系统提示郭先生,女儿已经认识了706个汉字,并给出了推荐阅读的绘本,他二话不说就从网上买了下来,“这书推荐得还真是靠谱,女儿很喜欢读,还会流畅地跟我复述故事内容”。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无论是服务于学校管理,还是定位于教育教学,在玄武区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每个功能模块都潜移默化地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的距离,促进家校合作的不断升级。

去年暑假,南京师范大学附小上线了一个家长打卡平台。每天晚上9点,该平台就会提醒家长不要忘了线上打卡,内容包括孩子的阅读时长、运动时长、作业时长、睡觉时间等。第二天一早,校长和相关教师就会收到每一名学生家长的打卡情况。“我们希望家长们不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还要关注他们每一天的生活过程。”南师大附小校长余颖说。

“小小的平台,带来的是教育理念、学习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的改变。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构建基于智慧教育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图景,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梦想。”玄武区教育局局长陈发山说。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03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