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口不断向城区集聚,城区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在各地不断涌现。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布局调整成为各地绕不开、躲不过的难题。如何稳妥有序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安徽省宁国市坚持聚焦问题补短板、严格程序聚思想、综合施策促平衡、全程公开增认同,在“静悄悄”中完成了改革任务。
聚焦问题,新增资源纾民怨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总人口38万,拥有规上工业企业333家,其中A股上市企业8家。近年来,在工业化的带动下,该市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已占全市的四分之三,城区学校大班额、大校额的日益凸显,不仅给学校和师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与隐患,而且极大地影响到师生的身心健康、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等。对此,群众颇有怨言。
为最大化满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入学需求,有效化解大校额、大班额问题,2017年我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超前谋划、统筹考虑新高考改革、职业教育提升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举全市之力投资10亿余元新建了宁国中学高中部和安徽材料工程学校。
目前,两所新建学校都已投入使用。同时,将位于城区核心地段的优质资源原宁国中学高中部、津河中学高中部和安徽材料工程学校校舍用于义务教育办学,新增小学学位630个、初中学位1100个。此举,极大地满足了城市新市民及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相对就近入学需求。
严格程序,反复酝酿听民声
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社会关注度极高,可谓急不得、慢不下、等不了、伤不起。实践中,我市坚持把严格程序作为了解民意、听取民声、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径,而不是作为负担。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等相关规定,严格按照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原则和程序规定,依法启动、统筹推进、稳步实施。
为确保资源布局调整的前瞻性、科学性、合理性和操作性,我市确定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市委政研室、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参与,通过科学论证、广泛调研,起草了布局调整征求意见稿初步方案,分层分类召开了城区学校校长、分管校长座谈会,宣城市行业专家咨询会,开发区管委会、住建、房管、公安和街道社区等相关部门协商会,“两代表一委员”议政建言会。
在此基础上,形成布局调整征求意见稿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发布,全面征求市直部门、乡镇街道和公众意见,此后召开听证会进一步论证完善。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历经8个月最终形成布局调整方案。
综合施策,优化平衡解民盼
义务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地划片招生,而是涉及新增学校布点、招生划片、校舍建设及教育装备、师资配备、入学政策调整等诸多方面,任何一个环节缺失、短视或纰漏,都会造成无法预判的后果。我市坚持系统思维,对标对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目标,综合施策、同向发力、同步推进。
坚持“大稳定、小调整”。在招生划片上以城区主次干道为分界线,不做“惊天动地”的大尺度调整,遵从广大人民群众心理变化需求。
做好“加减乘除法”。即对城区中心校学位上做“减法”,区划范围只减不增;功能上做“加”法,挤占功能室一律腾退;新增学校教师配备上做“乘法”,一次性“高配”;管理团队上做“除法”,结合校长职级制改革,减少管理层级。
坚持“相对就近入学”。对现有城区办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功能升级,在各学制安排上不机械、不僵化,努力找准学校办学科学性和资源要素现实性之间的最大平衡点。
坚持“多要素”同步均衡。在推进学校校舍、装备等硬件“标配”的同时,同步推动教师“无校籍”管理,实现校际间教师配置基本均衡。
坚持“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既考虑缓解当前大校额、大班额问题,也前瞻性考虑未来因城市发展带来的学校承载能力。
坚持“教育资源即要素供给”。把城区义务教育资源布局置于城市功能分区,既思考布局调整是教育自身的必须,也是城市要素供给的必然。
全程公开,深度阐释赢民心
少数地方在义务教育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固然有布局调整方案自身不科学、工作不够细致深入等原因,也与信息不对称、群众不知情相关。我市坚持把政策讲透、把道理讲明、把数据讲清,在深度阐释中赢得理解,获得认同和支持。
在布局调整学校片区划定中,坚持用数据说话,对片区学生数综合考虑6年前出生人口和外来人口数,坚持精准到误差在10人以内。
布局调整方案研定后,通过宁国融媒体、社区论坛、各级各类微信群、有关网站等全媒体向社会公开,制作布局调整说明图,公开各片区人口数以及学校学位供给情况,一并公开布局调整的动因、原则、程序、内容和相关事宜等等。
当日,宁国社区论坛点击量近10万人,绝大多数给予好评。同时,通过融媒体中心开展在线访谈,第一时间接受网友咨询。公开咨询电话,24小时接受咨询服务,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广大人民群众一个明白,消除了少数群众的疑虑和担心。
城区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因城市化而派生,无法回避,必然牵涉农村教育资源布局。对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一方面要顺应趋势、借势而为;另一方面要统筹城乡、均衡发展,不能让城乡二元结构升级,让“城”“乡”教育资源“零和”“割裂”,唯有以城带乡、协调发展,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系安徽省宁国市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07日第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