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五段式”培训赋能中小学校长

发布时间:2019-05-15 作者:韩民 孙远航 张国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多年来,辽宁省在组织实施“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工作中,深入实践探索理论研修、影子培训、网络研修、送教下乡、进校诊断的“五段式”培训模式。这一模式的优势,也在2016至2018年的三年实践中得到验证:它强化了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与互动交流,增强了培训的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提供了良好的依托和支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理论研修应所需、解所惑。理论研修是校长培训的重要环节。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中小学校长不断面临新挑战,实际工作中也会面临更多的困惑,亟须可以开阔视野、增强政治意识和理论基础的理论研修活动,引导其初步理清工作思路。如通过学习《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对校长的6项专业职责要求,从专业角度,重新建构履行校长职责的理论认知体系;通过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学习,明确校长在办学治校实践中的行为要求与操作规范。在培训形式上,避免单纯的讲授式培训,将专题讲授与案例分享、研讨互动等方式结合起来,多为培训学员创造与专家互动交流机会。

影子培训明所思、释所疑。影子培训是践行典型经验干预和影响的实践观摩与现场反思,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增强影子培训实效性,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抓好影子培训基地校的培训课程建设。各基地校根据相关要求,结合本校办学实际,精心设计凸显本校特色的影子培训实践课程,通过有针对性的课程让跟岗校长深入学习、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经验,提升自身办学治校能力。二是在培训过程中为参训校长学员布置具体的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参训校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任务包括:学习研讨基地学校办学思想的表述结果及其内涵;学习并研讨基地校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效果及实施路径;学习基地校特色学校建设的思想、理念及实践等内容。学员每天须撰写基地研修日志,记录、分享收获和体会等具体任务,增强影子培训实际效果。

网络研修拓所见、增所识。网络研修为参训学员提供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创设学员之间、师生之间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促进指导专家、工作坊坊主、辅导教师和参训学员的多元对话,不失为一种常态化培训模式。主要做法是:各县各区域名优校长牵头,担当工作坊坊主,指导网络研修和主持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开展骨干引领全员的常态化协同研修;线下研修深化培训内容,各工作坊根据网络学习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开展线下集中研修活动,互相分享网络研修的收获与经验,弥补线上研修的不足。此外,网络研修属于自主学习范畴,因此要严格加强培训管理,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送教下乡知所急、促所悟。送教下乡不仅要讲究效率更要讲究效益。首先,送教下乡培训离不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重视会使送教下乡活动推进得更为顺畅。其次,送教下乡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要看送教的内容是否贴近基层学校的需求。对此,培训基地可在培训者培训和影子培训环节,提前对送教下乡的需求广泛征求意见,或是采取选单式按需送教模式,根据各项目县提出的需求设计不同的送教内容。此外,辽宁省校长培训工作还根据各项目县提出的送教需求,遵循“打造省级培训专家品牌”的思路,组建了一支以省内名优校长和优秀省级学科教学人员为主的高水平送教专家团队,知学校所需、知校长所急。

进校诊断达所行、促所变。针对学校出现的某种现象或挑战进校诊断,是非常受学校欢迎的一种培训方式,也是整个培训活动“达行促变”的过程。进校诊断不是评估验收,不能吹毛求疵,不可走马观花,更不能轻易断言。在进校诊断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于真需求选择进校诊断学校,要将需求最强烈、提高空间较大的学校优先确定为进校诊断式培训的目标校;二是围绕诊断活动的主题研制好进校诊断工作方案和诊断工具,学校要解决的问题要立足于该校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普遍性和前瞻性;三是整合多方力量组建高水平专家团队,诊断工作的针对性、专业性、深入性,同样需要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承担智囊服务角色。

正是基于上述“五段式”培训模式实践,参训校长最终在实践为重的知识力量、方法至上的智慧力量、动力为先的精神力量三个维度上实现了自我增能,转变观念、改变行为、增加动力、提升境界,从而促进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同时彰显并达成了培训的赋能功效。

(作者单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15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