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5日开启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向世界展现一个光彩动人的亚洲、活力澎湃的亚洲、和平进步的亚洲。
在开幕式上,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首倡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站在人类命运与亚洲前途的高度,提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教育作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尤其实现文明永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助力亚洲命运共同体大厦永固,亦可推动今日之中国成为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
文明多样促学子交流
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这片广袤而富饶的亚细亚大陆,是星罗棋布其间的1000多个民族共同的家园,孕育了古代三大文明,承载和滋润绚烂多姿的亚洲文明。勤劳智慧的世代亚洲先民谱写了一篇篇壮丽的文明史诗,把《论语》镌在竹简上,把《梨俱吠陀》印在民间记忆中,把《汉谟拉比法典》刻在玄武岩里,把《塔木德》写在羊皮卷中,为人类保存着最久远的文明记忆和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古老而璀璨的亚洲文明既独树一帜、各领风骚,又和谐共生、交相辉映,鲜明昭示着,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作为本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项目之一,亚洲文明联展“大道融通——亚洲艺术作品展”正在热展中,其序厅正中陈设一座青铜雕塑《孔子问道》,寓意亚洲文明因多样而互为问道。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公元608年,日本天皇派出的遣隋使开留学生来华学习之先河,由此诞生的“留学生”概念沿用至今。大唐盛世,长安呈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之壮观。贞观元年,科举对来华学子开放。异域才俊纷至沓来,入唐留学蔚然成风。登科及第之来华学子被授予宾贡进士。如德宗年间来自爱州(今越南境内)的姜公辅及其胞弟姜公复先后进士及第。
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尽显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标志所呈现的七彩。这个标志将抽象的人融入表征亚洲六大地区的六片牡丹花瓣之中,形成手牵手的视觉效果。
人是教育走出去与请进来最好的动力。汉代名臣锡光与任延驻守交趾(今越南境内),广设学府以育儒生阶层,史称“岭南文风,始二守焉”。明成祖开办的四夷馆设鞑靼(蒙古)、女直(女真)、西番(藏)、西天(印度)、回回、百夷(傣)、高昌(维吾尔)、缅甸、暹罗(泰国)、八百十馆,邀周边各国学者来华执教,如外籍教师云清等六人在缅甸馆执鞭终身。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古往今来,中国与亚洲各国的教育交流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对等性、平等性、多元性、多向性提供绝佳例证。因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亚洲各国教育交流,既能让本国教育充满勃勃生机,亦能为他国教育发展创造条件,亚洲教育百花园由此群芳竞艳。
学子交流铸民心相通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相亲即人文交流。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故而,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就是顺应亚洲合作发展大势和亚洲人民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期待,为不同文明共同发展搭建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共赏文化多元之美、共话民心相通之道、共谋文明发展之计。作为民相亲的一种形式,师生交流可为人文交流互鉴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盛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来自奈良,更名为晁衡,入太学,高中进士,官至三品,在中土客居五十四载之久,谥从二品潞州大都督。“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这首感天动地的《哭晁卿衡》以及阿倍仲麻吕回敬的那首《望乡》,书写了一曲中日民相亲的千古美谈。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9世纪中期,以玄奘留学途中所撰《大唐西域记》为参照,西方考古学家按图索骥对其挖掘,早已堙没的那烂陀得以重见天日。2009年第四届东亚峰会发表《东亚峰会关于重建那烂陀大学的联合新闻声明》,由印度总统亲自挂帅总督察。因玄奘留学那烂陀,中印实现跨越喜马拉雅的民相亲。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由相遇而相爱,须经由相知。教育之功效即在于,跨越民族、穿透心灵、沟通思想,把文明对话做实、做深、做细、做好,让亚洲文明之花在世界舞台上绚烂绽放。
民心相通谋天下大同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交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叠加。面对人类发展处于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命运相系的亚洲各国应该具备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
亚洲人民热切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战胜文明冲突,唯有文明对话、文明交流、文明互鉴。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真义在于互学互鉴,天下大同的秘诀在于相知相爱。
作为文明的重要支柱,教育务必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新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亚洲教育发展,我国启动与亚洲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机制,如2008年开启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形成立足东盟、辐射全球的“10+1+N”合作模式,又如2003年发起的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奉行“架起亚洲教育合作桥梁”的宗旨。
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为文明交流互鉴拓展新途径,一系列亚洲教育交流合作机制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如丝绸之路大学联盟。2016年,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成为中国大学第一所海外分校,由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的中国首个海外“鲁班工坊”落户泰国。秉承睦邻、安邻、富邻,践行亲、诚、惠、容理念,亚洲教育交流合作可完善亚洲教育治理,进而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以培育亚洲青年一代实现美美与共。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是文明对话的真实写照。青少年学生是文明交流互鉴乐章中最跃动的音符。最近发布的2018年来华留学统计数据显示,亚洲学生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9.95%。人数最多的15个生源国中,大多数为周边国家,其中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位列前四。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发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要依靠青年一代的接续奋斗。
教育可助力青少年学生擦亮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敞开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的养分。循着“一带一路”,让教育沐浴于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种子必将在亚洲各国青少年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在美美与共中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4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