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拨浪鼓”唤醒的教育反思

发布时间:2019-05-26 作者:宋娟 来源:中国教育报

拨浪鼓是一种古老又传统的民间乐器和玩具,从造型、色彩到声音都引发了孩子们的关注,于是,我们开启了拨浪鼓美工制作活动。

活动中,俊俊在盒子的一侧打了一个洞眼,想拿起钉子在另一侧也钻一个,却怎么也不能将钉子钻过去,于是,他将盒子的拿法换了一个方向,横着钻,结果还是钻不进去,他试了半天,额头上已经冒出汗珠。

俊俊发现我在关注他,便向我求助。我放下相机,和他一起寻找问题的原因所在。我们发现除了外在因素盒子太软之外,还要巧用劲,最重要的是这次他选择的钉子不带花纹。我的出现让他很快找到了好办法,那就是选择螺丝钉。不久,他很快打完了盒子的另一个洞眼,然后小心翼翼耐心地将线穿进细小的洞眼里……

在和俊俊一起解决困难之后,我发现他一个细微的经验学习过程,就是在他准备钻下一个鼓棒洞眼时,发现钉子被别的小朋友取走,便立即向别组的小朋友借钉子,眼神、手势、语言都在特别强调:“我要带花纹的钉子。”也许他不明白螺丝钉中的螺纹起到巩固性强、紧固力大等作用的科学道理,但在活动中却收获了自我的生活经验——带花纹的螺丝钉钻眼很快而且还省力。

其实,在拨浪鼓活动中,对于材料的投放,我只是提供了制作拨浪鼓的基本材料,对钉子的投放类型没有特意探讨和研究过,然而俊俊创作拨浪鼓的过程给了我反思、观察的教育启示:

一是探索课程路径,关注幼儿视角。一个好的活动材料往往貌似简单,却暗含内在的多功能性、科学性、教育性,能吸引幼儿反复专注地操作,并引发幼儿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去解决问题,发现其中的奥秘。为此,作为教师,要依据活动的内涵深入探究材料投放的合理性、科学性,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是关注个体差异,有效支持学习。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在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体现不同的个体差异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为此,我们的关注点不能只落在幼儿“做得怎么样”的结果上,而应落在有效观察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么做”之上,通过观察幼儿行为—分析核心价值—依据发展特点—支架多元策略—推动产生新经验等观察步骤,及时有效地给予支持和指导,不断促进幼儿发展。

当拨浪鼓做完的时候,所有参与活动的孩子都非常兴奋,特别是俊俊,有的还边唱边敲打,玩起了音乐会游戏,而我在被孩子们快乐的情绪、专注的神情、成功的体验所深深感染的同时,也开启了在教育旅途上的反思与成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坛山街道中心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19年05月26日第3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