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为课堂,万物为教材——生命的成长原本就不应被局限于教室和教材之中。花开花谢,日出日落,阴晴圆缺……如何把大自然引入孩子的生活,又如何把孩子的学习延伸到大自然,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最终,我选择了大自然中最美丽也最常见的植物——花作为切入点,与孩子们一起开始了一段有趣的探索之旅。
真正的学习应该从感性认知入手,孩子们首先从寻找和认识身边的花开始了学习。
我们踏遍校园的每个角落寻找花。孩子们在大厅里找到了盆栽的花,在甬路边找到了野花,在树上看到了花,在教室里找到了装饰性的干花,甚至从老师们喝的茶里找到了桂花……孩子们发现,原来“花”无处不在。孩子们辨认着各种花朵,细细嗅闻不同的芬芳。
小小校园里数量有限的花,就已经让孩子们兴趣大增,假如到真正的大自然里寻找花,那又该是怎样的情形?
我们来到风景秀美的莫干山。大大小小、奇形异状、色泽缤纷的花儿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眼界大开……大家小心翼翼地采集各种野花,查找这些花的资料,制作花的“谱系图”。
为了让美丽永驻,我们决定将其做成标本。可只有标本似乎也有些单调,这时,大家学习的古诗文就派上了用场。一束束干花镶嵌进画框,美妙的诗句题写在旁边,面对亲手创作的艺术作品,孩子们惊喜不已。
通过花儿,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有了巧妙链接。顺势而为,我带领孩子们走进了诗词中的花卉世界——四时花令。
二月“灼灼其华”的桃花,“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背后的凄美故事,让学生对桃花生发出了别样的认识。
三月,丁香映入眼帘,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在牛峭、李商隐、李璟的笔下款款向学生走来,相伴而来的还有戴望舒《雨巷》里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诗歌是最美的语言,它能联通人类的心灵,但是孩子们还需要哲理的思考,宗璞的《丁香结》带学生进入思辨的空间,大家思考着花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思考着宗璞所说的话——“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六七月,菡萏为莲,我们从《爱莲说》中看到了“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听到了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杨柳与水莲》的对话。
我们在古代经典的诗文中寻找意象之花,在现代中外诗歌、散文中寻找情感之花,在惠特曼《草叶集》中寻找希望之花……在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伴随下,一直将四季花令延伸到最后一季。
而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读写也像灿烂绽放的野花一样多元而生动地涌现:围绕花,诵读、演讲、辩论、创意写作,做书签、做海报,设计思维导图、创作剧本并进行角色扮演,等等。在以“春晓”为主题的戏剧表演中,孩子们借助教育戏剧的形态,以自己的肢体语言配以不同的音乐去表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意境,获得了一致认可。这期间,又恰逢英国的Blake乐队来校演出,现场演唱《玫瑰玫瑰,我爱你》,让花卉与音乐之美通过孩子的耳朵抵达心灵。
大自然中的花如何升华为生活中的艺术?我们引领孩子们继续拓展和延伸——“艺术与设计”环节,让大家学以致用,用艺术改变生活。
我们来到崇明的“永娣土布传承馆”,学生自己采集棉花,纺线织布,感受穿越千百年的土布文化。土布上的每一朵花都意义不同:“莲之高洁”“牡丹之富贵”,梅兰竹菊则是“君子之风范”,每一朵花都是一个历史符号。
孩子们学习插花,学习制作干花,学习制作花的印章、贺卡、胸针等,孩子们还以花为元素制作了班级的LOGO。
学校贸易周,孩子们有的用花装饰自己的摊铺,有的用干花做了香囊、手工皂出售,还有的描画以花为主题的人体彩绘……大家拍卖自己的作品,收入都被捐出用作慈善。
围绕一朵花,我们经历了“发现与体验”“阅读与写作”“艺术与设计”,多种学科的整合以及与生活的链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在体验中深化认知。曾经阅读过很多关于项目学习(PBL)、设计思维等先进课程体系的介绍,一直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课堂里体现这些先进理念。花的课程探索让我意识到,只有从孩子身边的生活和事物出发,这些舶来的课程理念和策略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从简单到复杂,从课堂到生活,从一朵花到一个丰富博大的文化世界,孩子们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仅是艺术,更是在体验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目的。正如泰戈尔所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面对一簇野菊花时怦然心动的情怀。”我希望可以透过花这个载体,将有生命有温度的诗意花种撒播到孩子们的心田。我也相信,岁月淘洗,时光浸润,这些种子终将绚烂地绽放!
(作者单位: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学部)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05日第1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