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让运动成为家庭“生活必需”

发布时间:2025-11-03 作者:李浩英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运动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习惯,家庭、学校、社会的协同赋能便构成了培育健康人格的立体网络。

  现实挑战:

  重视运动滋养生命的意义

  当前青少年运动健康面临多重挑战,勾勒出亟待破解的现实困境。

  家庭陪伴的结构性缺失进一步加剧问题严重性。不少家长因工作压力、认知偏差等原因缺席与孩子的共同运动。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要求保障中小学生每天2小时综合体育活动。但在基层落实中,学校操场开放率和社区运动设施覆盖率都还有明显不足。还有一些家长对于中考体育应试的态度也值得警惕。有的家长只关注体育应试成绩,对孩子运动兴趣的培养还有运动时的身体与情绪状态漠不关心。当运动只是沦为应试工具,其滋养生命、塑造人格的本质和意义就会被消解。

  2025年5月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完善学校体育评价机制,深化四六八年级学生体质统测,带动全学段、各年级学生强身健体”。

  从神经科学到教育哲学,运动对青少年的多维赋能早已被反复验证。研究发现,每周3次以上有氧运动可使儿童大脑前额叶皮层活跃度大幅提升,海马体体积明显增加,可直接增强注意力与记忆力。一项追踪研究显示,坚持运动的青少年抑郁发生率降低40%,抗挫折能力提升52%。中等强度运动促使内啡肽与血清素水平显著提升,前者缓解压力,后者调节情绪,形成抵御焦虑的“心理防护网”。此外,在团队运动中,儿童非语言沟通能力增强,冲突解决能力提升,这种“运动场社交”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合作意识。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培育勇气与毅力的重要途径,身体的健康与灵魂的和谐密不可分。真正的运动教育,是通过奔跑、协作、对抗,让孩子在自然法则中学会敬畏生命、直面失败、理解规则,这些品格正是数字时代青少年最稀缺的“精神肌肉”。

  运动实践:

  家校社营造运动氛围与路径

  家庭是培育运动基因的“第一实验室”。如在亲子跑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目标、克服惰性、分享成功,每一滴汗水都凝结着亲情的温度。北京男孩小宇和他的家庭完成的“4080公里跑遍北京”计划便是典范,他的父母通过陪伴小宇跑步,让孩子从“运动困难户”成长为阳光少年,而且将运动习惯化作家庭共同的语言,让跑步从任务变成期待。那些与父母一起奔跑的记忆,会成为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源泉——这正是家庭陪伴在运动中赋予的深层力量。

  学校构建全天候运动生态的“主阵地”。学校需突破“课堂体育”的局限,打造“课程+活动+空间”一体化模式。在课程端,开足开齐体育课,融入地方传统运动项目,开发“近视防控体育课”等;在活动端,落实“阳光大课间”,保证上下午各30分钟户外活动,创新“课间微运动”(5分钟眼保健操+10分钟体能游戏);在空间端,推行“操场开放共享计划”,如深圳部分学校在放学后向社区开放跑道、篮球场,既盘活教育资源,又营造“校园即运动公园”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家校运动联动机制”,将体育教育从校园延伸至家庭。

  社会是搭建全民运动网络的支撑系统。政府应主导“15分钟运动圈”建设,借鉴国外经验——如美国社区每平方公里配备2个公园、3片运动场地。我国北京、上海等地正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嵌入口袋足球场、智能健身驿站,确保“家门口有跑道、社区里有球场”。社会组织需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教育与体育部门应共建“体教融合数据库”,精准对接青少年运动需求,实现场地、师资、赛事资源的跨领域整合。

  科学引导:

  让体育评价更合理

  学生中考体育需从评价体系入手,建立“过程性评价+兴趣培养”机制。未来可探索将日常运动习惯(如亲子运动时长、社区运动参与度)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弱化“一考定分”的功利导向。同时,加强培训机构监管,出台青少年运动指导标准,严禁“拔苗助长”式速成训练,从源头上遏制运动损伤与教育异化。

  忽视体育的教育,培养不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公民。运动的意义,远不止于中考分数或体质数据,更在于它教会孩子如何在挑战中坚持、在规则中竞争、在协作中成长、在失败中站立——这些能力,正是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核心素养。当家庭将运动视为“加分项”而非“生活必需”,当学校将操场视为“达标场地”而非“成长舞台”,当社会将运动设施视为“政绩工程”而非“民生刚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孩子的健康,更是教育的初心。

  当孩子在足球场上学会信任队友,在登山途中懂得敬畏自然,在亲子跑中感受父母的爱心,这些由运动塑造的品格,终将成为他们应对未来挑战的底层能力。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所言:“投资儿童运动,就是投资人类的明天。”唯有让运动回归育人本质,让家校社协同成为常态,才能让每个孩子既拥有强健的体魄,更拥有丰盈的灵魂。

  (作者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文化专委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3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