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长专栏 现代学校治理的思考与实践系列⑥
建设自信开放的学校文化,可以有效促进学校资源的开发整合,为学生成才、教师发展搭建平台,最终形成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校立足于百余年丰厚的文化积淀,在新时期坚持“守正、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为成达教育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课程建构是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伴随着“四三二一”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稳步推进,首师大附中构建起成熟的包括基础通修、兴趣选修、专业精修和自主研修课程的“四修”课程体系,并且自2001年起学校便开设了初中博识课程,让学生于“走出去”与“请进来”之间达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此外,通过与中科院合作,我校在2016年开始开展多线路、多主题的研学实践,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学校不断推进书香校园工程,对图书馆进行“街区制”改造,拆掉了阻挡眼界的墙,开放式书架在校园随处可见,立竿见影地提高了图书流通率。图书馆的藏书实现了全品类覆盖,涵盖22个类别的图书。学校的数字图书馆也在不断升级发展,目前囊括了电子报纸、期刊论文、电子图书、国际教育视频库、电子工具书等。同时,借助微信平台,图书馆还给全体师生提供了便捷的掌上阅读方式,提供了几千册电子书供查阅。
在北京市中学中,我校率先开展创客教育的探索,于2016年建成青牛创客空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与此同时,校园中的品牌活动“校长邀你听讲座”不断将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等科技界名人请上学校的讲台。通过与全球、全国顶尖科学技术专家对话,天体物理、纳米技术等一系列前沿科学技术理论和成果得到传播,学生的科技视野也不断被拓宽。
我们倾力将校园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阵地,让学生感知中国态度、中国思维、中国力量。例如陶工坊为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打开了一扇窗;2018年北京首个非遗教育孵化基地落户我校,非遗教育博物馆建成开放,书法、烙画、扎染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让学生愉悦身心、乐在其中,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社团活动多元创新,学生节、艺术节、科技节、戏剧节等活动为学生施展艺术才华、提升创新能力搭建了平台。“振兴杯”比赛、环湖越野赛、新年接力赛等传统体育特色活动切实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体育能力。同时,依托德育活动,我们也十分注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除了全校每周一定期举行“国旗下的讲话”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班级定期开展主题教育班会之外,我们还将长达18公里的纪念“一二·九”远足活动风雨无阻地坚持了33年,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爱国情怀也不断增强。
丰富的学校文化离不开校园环境的建设和支撑。在不断改善硬件设施环境、全面提升校园育人环境的同时,我们的国学、历史、天文、地理等一系列专业教室纷纷建成,为学生享受沉浸式的课堂、开展丰富有趣的学科实验提供了便捷有利的条件。作为学校文化的输出符号,校园内的一些独特文化设施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文化为帆,实践为桨。自信开放的学校文化不仅高度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积淀,更提倡校园创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让师生获得舒展生命的自然张力。通过创设良好的育人条件和氛围,方能不断提高办学品位,打造学校精神高地,真正实现文化强校。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19日第7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