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蒋亦丰 通讯员 陈智林)吃午饭的时间到了,下课铃声响起。徐珊快步走到教室座位后排,接过同学鲍杰佩手里的空饭盒,快步走向食堂。过去两年里,这样的场景已经重复了近千次。
徐珊和鲍杰佩都是浙江省江山市城南中学八年级学生。鲍杰佩因为小时候患病导致行走困难,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无法自理。学校教室离食堂有一段路程,又要上下楼梯,每天下课后去食堂打饭成了鲍杰佩面临的一道难题。
开学之初,老师在班上做动员,希望大家轮流帮鲍杰佩打饭。这时,徐珊站了出来,主动提出自己一人承担这项工作。
打那以后,徐珊就每天帮鲍杰佩打饭,从未间断。渐渐地,徐珊摸索出一条高效打饭路线:每次到窗口打饭,排队轮到自己时,徐珊会先把空饭盒递进窗口,留意是否有鲍杰佩爱吃的菜,若有就请打饭的阿姨多盛点。随后再打自己的饭菜,放在食堂餐桌的固定位置。然后一溜烟小跑,从人数较少的食堂后门直奔教室。
文笔不错的徐珊曾在作文中写道:“鲍杰佩虽然不能正常行走,但她的性格如春天的阳光。她是一株被风吹雨打后受伤的花朵,我应该帮助她重新绽放。”将感激与珍重放在内心深处的鲍杰佩,也在日记里袒露心声:“在我的生命中,除了父母,还应该感谢徐珊和其他帮助过我的人。他们让我知道社会的温暖,让我找回了自信。”
在学校里,两个好朋友从来没有同桌吃过饭。用完餐的鲍杰佩倚着栏杆,望见从食堂回来的徐珊,两人相视而笑:“遇见你,真好!”
《中国教育报》2019年06月22日第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