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格调高古“秋史体”

发布时间:2019-07-12 作者:本报记者 王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天真,朴拙,力量藏于笔墨深处。正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秋史金正喜与清朝文人的对话”将韩国“书圣”金正喜独创的“秋史体”书法带到观众面前。

金正喜(1786年—1856年),号秋史,是韩国著名的金石学家、书法家和诗人。他在韩国书法史上开创了人称“秋史体”的书法风格,影响了韩国几代书画家,同时他也是中韩文化艺术交流史上的一位重要使者。1809年(清嘉庆十四年),金正喜随父亲来到中国北京,结识了诸多文人学者,并拜其中两位敬仰已久的学者为终身之师,一位是翁方纲,另一位是阮元。之后金正喜以阮元弟子自称,并以此意自号阮堂。据韩国知名书法家权昌伦介绍,金正喜先生以清朝学艺界的翁方纲和阮元为师,一起探讨文章、经书,并将金石考证学引入朝鲜。“他悟出书法艺术的最终妙力在‘拙、朴、美’当中,也悟到了西汉古隶的奥妙。金正喜先生的作品具有怪奇丑的书法美术观,他摆脱了束缚,追求绝对自由。”权昌伦说。在金正喜的努力下,以金石考证学为中心的清朝学术传入朝鲜,在本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对现当代韩国书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中国美术馆国际交流展系列之一,由中国美术馆、韩国艺术殿堂共同主办的“秋史金正喜与清朝文人的对话”展分为“学艺一致”“海东通儒”和“游戏三昧”3个部分,其中,“学艺一致”主要展示了金正喜青年时期的作品,通过他的代表作和相关资料,呈现了他的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作为精通儒释道的通儒,金正喜善于将自己的学问和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海东通儒”部分,展示了金正喜55岁至63岁流放到济州时期的作品,观众得以欣赏他融合创作的艺术风貌。金正喜主张游戏是所有艺术的根本,而且终究要追求的就是游戏的境界。济州流放结束,金正喜开始用具有“屈伸之义”的笔画营造怪之美学,对碑帖混融的秋史体的演绎更是达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称自己的作品“非以书为也,工拙又不计也”,对批评和嘲弄,做出“不怪,亦无以为书”的回应。“游戏三昧”这部分展出的正是金正喜这个时期的作品。这一阶段,他的创作已经完全摆脱了好坏评价的束缚,自由地进行着自我的艺术表达。

金正喜的书法气象宏大、包罗深广、风格多变。即使“怪”,其体现的美学境界也是“方正”之端。评论家认为,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汉字文化圈对书法与书法家要求的共通性。

2018年12月5日至2019年2月17日,中国美术馆和韩国艺术殿堂共同主办了“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似与不似:对话齐白石”,展出了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吴作人、李斛、靳尚谊等艺术家的117件作品,在韩国掀起了一股来自中国的“齐白石热”。此次的“秋史金正喜与清朝文人的对话”展则为中国观众近距离了解韩国书法提供了契机。

《中国教育报》2019年07月12日第4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