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一室墨香修学养德

发布时间:2019-09-11 作者:刘永飞 来源:中国教育报

当我从世人眼中的“热点学校”走进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十六中学这所“薄弱学校”时,还是感到自己的预估明显不足了:办学效益差,家长不认同,社会不认可;优秀学生流失严重,生源紧张;教师多年待在薄弱学校,信心早已触底,失望情绪严重。

    书法教学进课堂

经过进一步调查,我发现情况更不容乐观:家长文化基础低,大多数是社会基层的打工者。生存问题的确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困难,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更谈不上。孩子学习基础差,欠缺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都非常质朴。

作为校长,守住一所优质学校不难,难的是如何把一所处在困境中的学校带出低谷,走向良性循环,对学生的明天有一个心安的交代。真正办好学校,眼里就要看得见学生,心中要装得下学生。

我时常静静地观察这群青春勃发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经常坐不住,如何让他们能坐下来,保持心的宁静,体会学习的乐趣?于是学校从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入手,让书法教学率先走进七、八年级课堂。

走进课堂,只见窗明几净,素净典雅,时尚的卷帘窗,装饰着墨宝的墙壁,一应俱全的笔墨纸砚,统一配置的毡垫,造型各异的漂亮花盆中盛开着缤纷世界。盛满清水的花瓶中浸润着绿植,活跃着几十条灵动的小鱼。整个教室生气勃勃。很快,全校最温馨、最具文化气息的书法教室改建出来了。

    写好字与做好人

然而,专业书法教师的欠缺问题又凸显出来。学校外派两名美术教师,在最炎热的暑假到石家庄学习、进修,而比气温更高的是两位教师的热情和责任心。

书法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坐下来、拿起笔、写好字”,引导学生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汉字、学习书写汉字的积极性。“写字也是育人,写字端正美观,做人规矩谦和。”把“写好字”与“做好人”相结合,让德育工作多了一个落脚点。七年级重点学习曹全碑的隶书,八年级侧重学习欧阳询楷书。在学习中,学生逐渐体会曹全碑的俊美飘逸,体会欧体的端庄典雅。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第二个要求是“挺直腰杆闭住嘴,双脚抓地不翘腿”。从坐姿开始训练,从握笔开始出发。当学生从“照猫画虎”的形态,逐渐安静下来进入宁静的境界时,书法课开始像模像样了:学生上课听讲更专注了,负责分发笔墨纸砚的学生也不再毛毛躁躁。学生抢着帮助教师打扫书法教室,替大家洗毛笔。下课交流各自的作品,教师把它称为“我来写,你来评”环节。

哪些字好,好在哪里?哪些字不好,差在哪里?是线条、结构,还是章法?审美在墨香中启动,激励在评说中进行。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既是书写者,也是评论者,这里没有旁观者。

为让师生们看到高手,看到学无止境,看到山外有山,学校邀请河北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寇学臣教授,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开展书法讲座、传授基础知识、进行临帖指导和习作点评。随后学校成立各年级书法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自由的“切磋”平台。每学一个阶段,就展示学生的书法作品。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书法,由被动参与到主动接受。

学校还积极与本地的书协联系对接,引进更多更好的社会优质资源,弥补书法教师的局限。并且,组织全校师生书法展,促进、提高教师的书法水平。现在,经常会有一些教师到书法教室里安静地写写字。书法氛围,渐渐从浸染两名书法教师到浸染一群人。

    找到自己的成功

书法教学是慢功夫,说是技术,更是修行。虽然书法教学开展的时间不长,但学生的书法水平较过去已有较大提高,难能可贵的是,不少学生真正喜欢上了书法,这让授课的教师心生喜悦。练就一手好字,培养静心、耐心,更培养意志力和一个受益终身的爱好。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和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温文尔雅。

当“写好字”成为学校师生的新追求时,学校明确了这一时期的特色发展:动以足球、静以书法、智以象棋(国际象棋)、雅以诵读。动静结合,智雅相映。书法进校园活动,起步晚,学校更需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做好长期的准备。

有人说,没有爱好的学生,才可能是真正的差生。其实,没有爱好的人生,不也是人生的一大遗憾吗?学校通过不断摸索实践,让喜欢运动的学生奔跑踢球,喜欢歌唱的学生放声歌唱,喜欢诵读的学生浅斟低唱,喜欢书法的学生笔走龙蛇,喜欢下棋的学生对垒博弈……可能这一切与成绩无关,但一定和成长有关;可能这一切和各类考评无关,但一定和学生一生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一个学过琴棋书画的妈妈,对孩子总会是有积极帮助的;一个热爱运动喜欢读书的爸爸,总会在家庭中折射出更多的阳光。

“让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已经成为学校公认的核心价值观。强健体魄,智慧头脑,优雅诵读,静美书法。在育德中润心,在谦和中暖情。培养优秀的人成为卓越固然可喜,培养那些家里都不太抱有太多希望的孩子成为有益于家庭、社会的人,同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他们带着温暖、带着美好离开母校,当他们带着感恩、带着更加细腻的人性回望母校时,教育的温度是温暖的。

(作者系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十六中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1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