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新学期,接住校长“三问”

发布时间:2019-09-11 作者:汪家宝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这个夏天太热了,还好夏天走了,我们来了!我们来到新学期,开启新征程。无论你对过去的这个暑假有多么不舍,无论你是否已经做好准备,新学期,已经到来!

开学典礼,我要问你们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到学校来干什么?我在学校要怎么做?这三个问题是有先后逻辑顺序的,我一个一个问。

    “我是谁”

我是谁?你们给出的答案可能都会不一样。我是一个中考成功突围、考入学校的高一学生,我是一个处在高中的分水岭、确定了努力方向的高二学生,我是一个一门心思只盯着高考的高三学生;我是一个眼不着砂,视不文明、不道德现象如寇仇的人,我是一个喜欢与充满正能量的人交朋友的人,我是一个随遇而安挺佛系的人,我是一个不太吃得起苦的人,我是一个不太受得了纪律约束的人;等等。

扪心自问,我是谁?这其实是一个针对自己准确定位的问题,也是一个理性地自我判断的问题,还是一个关乎你在学校里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的问题。你的真诚回答,将影响甚至决定你在学校的日常表现、学习成绩、道德修养乃至将来走上社会的发展前途。所以你一定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拿出你的日记本或者周记本,做一做这道题目。

    “我到学校来干什么”

我到学校来干什么?显而易见,你们会说:我们是来读书的。我要说,如此简单的问题,我们有时却忘了“我是来学校读书”的初心。不读书,不努力读书,走到偏路上去了,跟教师打游击,捉迷藏,沉迷于手机游戏不能自拔,把教师的忠告和教导当作耳边风;应该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读书”这件正确的事情,有同学却偏偏要想入非非,去尝试一下恋爱的滋味;遵规守纪,苦读乐学,然后知书达理,健康成长,有同学却偏偏就喜欢踩红线,破底线,视校规校纪为无物,躲在厕所当烟民,趴在床上做牌友;等等。不识错,不认错,不该错!

我们务必审慎思考,我们到学校来不仅是来读书的,更是来学习做人的。我们要学习做一个大写的人,爱党爱国爱人民;守纪律,懂规矩,有爱心,懂礼貌;心存敬畏,懂得感恩,明辨是非,充满正义感。

    “我在学校要怎么做”

我在学校要怎么做?“有志之人志不移,无志之人常立志。”先立志,或者说要有时时刻刻牵挂在心并愿意为之努力追求的梦想,有了梦想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在追逐理想、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从来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也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困难和挫折常有,不幸和打击常在。请记住,一定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别抱怨。别抱怨自己命运不好、出身不佳、智力不够、颜值不高;别抱怨同学、教师、家长不理解自己,别抱怨环境和社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准确而清晰地定位你的奋斗目标,要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力、不达目标绝不罢休的战斗力。

“三年刻苦,三年苦读,三年拼搏”,让行动落地。塞万提斯说过,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开拓者。真正的强者,从来不会祈求好运从天而降,而是让自己努力,早日能够匹配得上好运气。努力拼搏,持之以恒,保持你们当初的出类拔萃。

我们要自信,但不能自满。我们可能会发现比我们优秀的人、比我们有天资的人,反而比我们更努力。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们除了不断地努力,坚持不懈,付诸行动,别无他法。三年、两年、278天,在时间的河流里,再累、再难,也请你们要坚持下去,请你们一定不要放弃。学习就像一场马拉松,一步一步走,慢慢地超越,超越别人,超越自己,自信做一名品学兼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而学校和教师,会是你们走向自信、自强道路上的守护者。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我们的教师又何其有幸,得开化英才而教育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五育并举”,遵循教育规律。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本地老百姓。不忘教育初心,牢记育人使命。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充分发挥教师模范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要不做,而且对自己要求更严。

“崇理尚文,厚德砺学”,这是校训,这也是我们对你们的期待和庄严承诺。我们期待你们认真学习,刻苦读书,不要死读书、读死书;我们期待你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期待你们积极参加团委、学生会、社团,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增加深度,拓展厚度,参与到学校文化的建设当中去。

“开阔凭鱼跃,天高任君飞。”学知识,学做人,学健体,你们将来能够走得更高、飞得更远、创造业绩、造福人类。如此,则善莫大焉。

(作者系浙江省开化中学校长,本文选自他在学校2019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发言,有改动)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1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