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教研转型促进教育现代化

发布时间:2019-09-11 作者:韩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加快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推进教育转型的今天,教研如何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教研员如何适应这种转型?这些问题值得全体教研战线上的同志思考和实践。

    着力提升教研员专业素养

教研的转型首先是教研员专业素养的适应性问题。教研员的专业素养不仅关系到教研事业自身的发展,更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发展。从大的职业范畴来看,教研员属于教师序列,所以职称基本上和教师并行,没有专门的教研员序列;但教研员又高于教师,因为教研员是“教师的教师”。目前,国家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是“以德为先、专业为根、能力为重、服务为本、终身学习”。对于教研员来讲,这五个方面大的要求和教师是一致的,但也有其特殊性。我想从这五个方面谈谈教研员的专业素养。

第一,以德为先。教研员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人员,同时还负责学科教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研员有一定的权力,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所以要突出教研员对政策法规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要强调教研员在做好教研工作的同时,依法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这对我们的德提出了要求。另外,教研员作为“教师的教师”,不单单是给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同时也要“身正为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教师,给予教师触及心灵的指导。

第二,专业为根。教研员是教学研究的先行者,所以要强调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和学科教研的专业性,这两者之间存在区别。学科教学的专业性就是能上课上好课,会娴熟执教,以身示范;学科教研的专业性则是指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开展教研工作,并且要以专业的视野提升工作实效,树立教研的专业权威。学科教学的专业能力和学科教研的专业能力对教研员来说两者缺一不可。

第三,能力为重。教研员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更加突出以能力服人、以能力聚人。教研员们要依靠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来实现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目标。

第四,服务为本。服务是教研工作的基本职责之一,对于教研员来说,首先要了解基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确定工作方式和工作目标,以优质精准的服务来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要做到有的放矢,要接地气,基层需要什么,我们就要想办法提供什么服务。

第五,终身学习。在这个转型的新时代,教研员要学的东西很多,不能凭经验办事,不能以传统应对转型,而应该将学习作为提高和发展自身的一种生活态度和工作能力。教研员要先学一步,比如说普通高中的新方案和新课标,教研员要主动先学,学懂弄通后才能当好“教师的教师”。

    顺应教研工作的新要求

当前基础教育步入重要转型期,这种转型不仅给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教研员的专业素养赋予了新的内涵。

第一,教研工作的内涵在拓展。教研工作转型的需求之一就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我们看到,目前国家不但大力推进教材改革,更是从课程改革维度上进行整体设计,例如高中的课程改革就是如此,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去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在讲话时强调要在评价中破除“五唯”,并重新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教研工作要从单纯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师教学向研究课程、研究评价、研究学生、研究学习等方面转变,这就要求教研员从单一的学科教研指导向全面的教育教学研究指导转变。教研员要适应这种教研工作内涵的变化,改变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第二,教研工作的方式在改变。教研工作转型的需求之二是教师队伍变化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现在中小学教师队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科及以上学历基本达到100%,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有博士、硕士学历,其职后培训要求很高,传统的以传递信息、消灭硬伤为特征的教研内容和方式已经不适应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教研员提供了丰富的、多维度的技术手段和可能,所以从教研的研究内容到研究方式、从研究手段到研究目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求教研员必须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优化、改革、创新工作方式。

第三,教研工作的要求在改变。教研工作转型的需求之三就是基础教育改革中更加凸显教研工作的重要性。中央的文件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方要单列教研机构。在基础教育转型的今天,学校和教师面临的都是全新的形态,很多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以高中为例,高考从原来的大文大理转变为现在的有选择的“3+3”(浙江7选3,上海6选3),这其中包含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大文大理其实是一种补短的教育,而现在的“3+3”凸显的是扬长的教育。为什么现在高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学校还是采用了原来的补短教育的方式来应对扬长教育,例如教学管理方面,原来行政班是学生不动教师动,而现在的教学班是教师不动学生动,如果我们的教学形态、教学管理没有适应,就会出现问题。在颠覆性变化的今天,除了行政的推动外,更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使学校和教师们能尽快适应这种转型和变化,这对教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教研员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创建教研特色上下功夫

浙江教研工作在一代又一代教研同仁的努力下,创造了很多辉煌。进入新时代,随着基础教育的转型,教研工作也要加快转型,在转型中创建特色。要以“研究、服务、指导”这条教研工作主线,形成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组织、实施和管理的系统设计,深入到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教研这个平台的功能,传递教育改革的正确导向,推进教育改革顺利落地。

第一,要研究历史。要善于总结提炼反思,把一些好的做法固化下来,对一些问题或走过的歪路要认真反思,留住浙江教研模式的“根”。知道这个“根”,我们走得再远也知道路在哪里、方向在哪里。

第二,要分析现状。不分析清楚现状,教研转型就很难,我们不知道要往哪里转、转什么、怎么转。总结历史是给我们经验和启迪,分析现状有助于我们选择方向。有几个目前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很值得研究,比如:当前教育转型过程中,学校教育出现了哪些问题和矛盾,如何破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如何使教师群体的差异成为一种资源,促进教师共同成长?减负工作如何科学有效地推进?各个学段如何协调发展?只有把现状分析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方向。

第三,要面向未来。我们要用国际视野来审视浙江省的基础教育。要研究浙江的教育,我们不能光限于中国的范围看问题,而要自觉不自觉地放在国际教育这个平台上去看。我们要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本土、传统教育的优势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符号的基础教育路子。我们教研的转型就是要面向未来。

第四,要选择方向。我们不要把教研转型作为一个口号,要有具体的行动和路子。我个人认为,现代教育是未来教育的方向,也是我们教研转型的方向。现代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人本化、个性化、信息化、多样化和国际化等。从教育人本化来讲,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的是给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做到教育的个性化。马克思期许的未来社会,是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自由发展就是个性化发展。对教育来讲,没有教育的个性化就谈不上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就不能做到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在研究教育教学整个转型过程中,个性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现在强调大数据,提倡精准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为了教育的个性化,因此,要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就要借助教育的信息化。

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给基础教育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比如民办教育就能较好地满足老百姓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民办教育要在公办教育还不能完全实现个性化培养的基础上探索个性化教育,这才是民办教育的价值。多样化的教育催生了孩子特色的发展,所以接下来普通高中要多样化特色发展。现在中考后,很多孩子由于没考上好的高中就成为失败者,这显然不对。我们只有推行普通高中的多样化特色发展,才能使每个孩子体会成功,从而实现人人成才。我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是未来教育的方向,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教育就是未来的教育,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追求,也必然是我们教研转型的方向。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巡视员,本文根据其在浙江省教研室室本研修活动上的讲话整理,有删节)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1日第10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