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省级统筹力促专业设置瘦身健体

发布时间:2019-09-19 作者:张立迁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山西省发布了《关于山西省人民政府2019年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情况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山西省聚力教育统筹推进,撤停、间招、缓招重复低质专业232个,达到原专业总数的16.7%,同时新增新兴急需专业66个,实现省级统筹推进本科专业优化调整“破冰”。

早在2017年年底,山西省召开全省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启动会,会上提出用三年时间对省内各高校专业动一次“大手术”。在2018年秋季学期招生中,山西省依照“手术方案”,就自主削减了一批“过剩低质错位”专业。其实,不单单是山西,诸如浙江、河北、辽宁、上海等省份近年来也相继开展了专业建设的瘦身健体行动,实施了类似的停招或撤销专业计划方案。浙江省将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前景不好,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不足、基础不实等专业均纳入严格控制增设行列。辽宁自2012年以来,连续对有三届及以上毕业生的专业点开展综合评价,累计限招、停招、撤销不适应社会需要、就业质量低的专业点(方向)476个。

学科专业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而专业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这些省份之所以有勇气统筹推进,主动开展专业建设瘦身健体,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密不可分,与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的“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遥相呼应。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省级统筹亟须从幕后走向“控规模、调结构、提质量”的前台。省级政府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宏观政策设置、调整专业,既是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的重要体现,又有利于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促动人才供给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效对接,建设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客观来讲,我国与国外高校专业布局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国外世界一流名校的专业数量一般在20—30个之间,而国内一些新成立不久的高校,专业数量动辄上百,一些专业设置缺乏精准的程序论证和前瞻的制度研判,容易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的困难。针对前些年部分高校求大求全等外延式发展所遗留下来的顽瘴痼疾,上述省份在专业建设上统筹监管、主动而为,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行创新、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机制,是全面高扬人才培养主旋律的良善之举,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本质回归。

新时代高等教育已发出一流本科教育的动员令,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已然启动。省级政府应从专业建设角度出发,理性、科学地对高校提出推进方案和优化举措。其一,加强专业设置的政策引导和顶层设计,及时修订本科专业目录,发挥省级高校专业信息化公共服务数据平台优势,调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加快推动新兴交叉专业建设,有效支撑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其二,发挥行业协会、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社会机构作用及产业优势,探索建立多部门协同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大格局。其三,推动高校加大师资、实验室、课程和经费投入,综合招生计划、就业质量、拨款、标准等方式,完善专业建设监测评价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专心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内涵,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当然,也须主动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做好专业存量升级和增量优化,积极培育和增设大数据、大健康、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型专业、交叉专业以及专业类群,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新需求。

(作者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19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